本書看過一次以後,深深被震動,雖然喜愛卻一直也無法再準備好心情,有勇氣再翻一遍。

 




關於這本書我老是常常想起,回顧自己網誌,曾提起兩次: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簡單淡薄的一句話,包含了多少情緒。
    生離,死別;究竟哪個比較不悲傷?

 這種時候我常常想起「我們仨」,
  留下來的人心中的沈重、難受,實在難以想像如何背負著那樣美好的回憶往前行。

 

頗喜歡那個年代女作家一派的溫柔地碎語,一樣是說一些日常,她們的文字像是黃澄澄的冬日陽光灑落在身上溫暖到心底,從閒話家常間也能探知他們寫作的功力。

但這並不是這本書動人的原因,它的動人就和許多經典一樣,因為「愛」。
九十多歲高齡的楊絳,在她的丈夫錢鍾書與女兒相繼過世以後,寫下了這本前半敘說夢境、後半紀錄日常的書,在那個政治與文學相衝突的危險年代,波濤洶湧間沉穩相牽的情感,在她字裡行間泊泊地流露出來。一個九十多歲孤獨的老婦人,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承受一個人回首過去的孤寂? 我無法想像。

「至悲無聲」、「至慟無淚」,她沒提過想念,沒提過悲痛,
但就是能感受,那最最深處的悲傷......。



我們凡人都是這樣渴望著一份真摯、永久的愛,當擁有了以後,經過歲月的醞釀,失去的痛苦更加無以承受吧?我想像著,她一人就著暈黃的燈光,默默地回憶,安靜地寫作......


小時候總不特別期待長大,因為知道生離死別會在遠端的盡頭等著每一個人。我不怕自己的,最害怕親愛的人死去,也害怕我的離去讓他們心碎。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昨天在圖書館又遇見了這本書,踟躕許久終究還是放下。
第一次閱讀她留給我的情緒還貼在我的心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