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告白」一書很久之前我就看了,電影也在首輪尾巴找時間看了。最近因為二輪片的上映在同學間引起討論,又一直讓我回想起電影的令人顫慄的畫面,紀錄一下感想、喜歡的影片圖片。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就覺得其實社會上很多事情是非對錯皆沒有黑白,常常是曖昧的灰色,是好是壞就看站在誰的立場。

單身媽媽的老師女兒被殺害了,兇手是班上的學生。礙於少年法,兇手不會受到什麼懲罰;更甚者是以犯罪沾沾自喜的扭曲心態,像是書中那個老師說的:就算殺了你你也不會知道悔改。 現代司法講求平等,寧願錯放百人也不可錯關一人,有時候有些犯罪,即使誰都心知肚明,錯也誰都沒辦法。




但這本書吸引人的,是湊佳苗對人性、對社會細膩的觀察與貼近的描寫。

資訊發達的現在、講求個人主義的現在,即使是小學生也就是個小大人,滿口都是流行的詞彙,欲望不比大人少。在變化迅速的世界裡小孩容易就迷失,加上課業、所謂出人頭地等等的壓力下,現在小孩是真的比以前可憐許多,心靈上的可憐。

書中精準地描繪出,現在扭曲的社會下產出的孩子,電影版用畫面更強調了書中沒有描繪的一面:老師在台上認真講話的時候,台下學生玩手機、擦指甲油、笑鬧不止,把反叛當作帥氣成熟的一種標誌。對生命輕視,與其說他們真的為了老師小愛美的死去難過,更好的說法是他們覺得接近了一個犯罪案而感覺興奮刺激。

在緊密空間下自覺無法呼吸的孩子,想自己死、想別人死。
很多人或許覺得此書(片)過於黑暗扭曲,但我覺得挺符合這個社會我們假裝看不見的那些角落。

被自私母親拋下的孩子、又被屏棄在新家庭外,於是為了能讓親生母親注意到,漸漸走上歧路。可憐的到底是誰呢? 那老師說得或許不錯,是他自己要為了大部分的個性扭曲做負責,畢竟做選擇的是他。 但母親的影響我想也是難辭其咎。 到底每個人在每個交叉路口,是什麼契機引發人們的重大決定呢? 為什麼有的人在惡劣環境下還可以積極樂觀、感恩他人? 即使大部分的人都是束手就擒。



少年B也是個現代很典型的例子,被盲目母親寵壞的孩子。
在一開始的老師告白裡,她提到有些人就是怎樣努力就不夠,讓人心慌。有時候勵志書總是跟人說很多歷經困難、但因為堅持下去總成功的例子。 那失敗到底只是因為那些人沒有繼續堅持下去,還是,那些失敗只是被隱藏在成功的光芒後呢?





班長美月也是個我很感興趣的角色,書中對她的背景著墨並不多、在校也是個看似乖巧用功的好孩子。但內心卻也是黑暗無比,總是有份飢渴希望去傷害自己或別人,對什麼事情都冷眼旁觀,看似冷靜其實只是因為那些對他來說事不關己。 這樣隱性的不安分子其實很多吧,只是要發現該是誰的責任呢? 而,放任不管的話,真的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或是叛逆期一過,事情就雲淡風輕?


 

 


[關於電影]

書翻拍的電影一般我不太愛看,尤其是人性描精湛的書,因為電影短短地時間裡實在很難描繪出那些糾葛。但告白的電影,比起書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導演用反差極大的輕快音樂、美麗少女們飛揚群擺的慢動作、配合劇情的傾盆大雨、彈起水珠的慢動作...,真的是運用得很巧妙。 越輕快越令人顫慄。

題外話,這部戲裡的女學生好多好漂亮的,而且明明不重要的角色也帶了很多鏡頭,以後有機會出現在演藝圈吧。
找不到我喜歡的下雨那些喬段的畫面,殘念。



 片頭 [Milk]  老師開始講話,同學在下面笑鬧喝牛奶的配樂


-----


當時我很喜歡飾演小學女生的演員橋本愛,
覺得她演技好,氣質冷冽特別,長大應該也會是演技派美女吧,
殊不知僅僅數年,
竟然變成這樣子......
她的星途應該比原本當時大家預期的黯淡許多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