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實在是很主觀的事情,99%的人喜愛一本書,不一定代表那就適合自己。
這篇集中了幾本叫好甚至也叫座、 但個人不喜歡的書。落落長的碎念文。

「The time traveler's wife」(時空旅人之妻)、「Nineteen minutes」(事發的十九分鐘)、「姊姊的守護者」、「丈量世界」、「找死專賣店」、「把妹達人」、「愛是妳,愛是屎」、「六個嫌疑犯」、「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叫好又叫座...但不愛就不愛 「姊姊的守護者」「事發的十九分鐘」

我看書很注重邏輯,一旦注意到書中明顯荒謬的地方,即使這書其他部份很精彩,對這本書的欣賞也會瞬間銳減。我又很執著於結尾,結尾爛掉的書,基本上就會被我直接歸類到倒胃口書單裡,雖然有些因為前面很精彩讓我猶豫。

 

姊姊的守護者」跟「事發的十九分鐘」都是Jodi Picoult的書,前者敘述一對父母為了治療女兒的白血病,用基因工程再生了第二個女兒,而第二個女兒安娜就是為了提供姊姊需要的一切。故事開始於安娜受不了這一切,提出了控告開始。 後者是典型的美國校園槍擊事件,以事件開場,再由調查跟迴響倒敘穿插,漸漸敘述一個校園槍擊兇手的形成過程。

 

這作家擅長於選擇道德議題爭議很大的點著手,本本大賣。不過連看了他兩本書,我覺得__他厲害的也只是很會選引起爭議的議題。他敘述的方式我真的就是不喜歡也沒辦法,很受不了他用多個人分別敘述來拼湊事實的方法。同時也太矯情了,為了鋪陳劇情的起伏,常常有太撒狗血的劇情,處處可見作者雕琢的痕跡,感覺一邊看都可以看到聽到作者喃喃自語編故事。 姊姊的守護者結局實在莫名其妙到很讓我想問她是不是想不到其他結局好寫了...,很做作;事發的十九分鐘,這本書其實沒寫的那麼厚、那麼詳細會更好看...,很多冗長的內心os。

 

時空旅人之妻」是因為那時為了訓練英文口語能力,加入了練習的小團體,選定了這本書當討論的主題。原本這類型的書我不太會看,因為以前看了不少有關時空旅行的理論,自己的結論是不相信時空旅行;再來,很世俗的愛情故事,也不太引起我興趣。但真正讓我不喜歡這本書的,是作者將極度跳脫現實的邏輯當作故事中心__會時空旅行是因為基因突變。 這很鬼扯,但是小說嘛,也不用太計較。 但如果一個故事決定要以一個不符合科學、邏輯當故事主軸,那最好就是完全架空、要不然就要很會自圓其說。這作者讓我覺得他這部份很失敗。 後來這本書沒有看完,聽姊姊說完了電影版結局,更是提不起興趣去看完這本書,即使只剩不了多少頁。

 

 What the hell? 「丈量世界」

 

實在不應該用這麼粗俗的話開場,但關於這本書我有幾個問題:

1)作者到底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2)數學家高斯跟冒險科學家洪堡兩人除了同時代也都很厲害以外,還有什麼關聯讓作者想把他們兩個湊在一本書裡?(書裡面分開寫兩人故事,有交集的次數大約兩次吧)

3)作者莫名寫完了這本書,為什麼有出版社願意出版?

4)那麼多人推薦,喜愛的點到底是...??? 

 

看看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丹尼爾.凱曼以深沉又不著痕跡的幽默筆調,描寫兩位天才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與思路,刻畫他們的渴望與脆弱,他們生命中的極端對比、其偉大與可笑,以及他們的成功與挫敗。作者以極精緻的手法,巧妙結合了史實與虛構情節,全書豐富的想像力難得一見,充滿哲思且震撼人心,是一本精采絕倫的冒險小說

看完了此書再看這一段,我只覺得編輯在見鬼說瞎話。整本書都用非常抽離、讓人無法感同身受的第三人遠遠地"紀錄"高斯與洪堡的生活,從頭至尾沒有任何一個引號,對話都用敘述帶過。(至於作者刻意用這種手法的原因,他解釋他在寫作時就像是個瘋狂的歷史學家,見此)  即使有些看似驚險的冒險旅行,也因為作者冷靜的敘述方式引不起任何激情。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期待有某個高潮、某個讓人眼睛一亮的片段、或者讓人猛然了解這兩人被寫在同一本書的原因。沒有,一直到最後一頁我都沒有等待到任何劇情的高潮,默默的就結束了......。 我相信高思跟洪堡兩位的生平有很多好故事、能激勵人心的想法,但我不認為這本書有成功做到讓讀者享受故事。

 

 

 

輕浮的痞子我不愛 「把妹達人」「愛是妳,愛是屎」

第一人稱的書很容易讓讀者有親近、容易融入故事的優點;幽默諷刺的書常常讓人捧腹大笑。這兩者結合在一起,要不就是作者很對你的味所以覺得這本書太讚了,要不然就是很看不爽這個作者很想扁他。 這兩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後者。

 

這兩本書的共同點在於:作者的親身經歷(至少是他這樣說)、中心思想都是怎樣找到一個正妹跟她上床、這世界爛爆了但沒有關係我很棒。愛是妳,愛是屎」是該英國小子到法國生活以後,出的第二本書。他的第一本書在寫完以後,自費出版,路邊叫賣,竟然還賣出了口碑,最後由出版社出版,還出了這第二本書。書中就跟書名一樣,他描述了巴黎有多屎、還有跟女友/路人的(性)愛。「把妹達人」是個原先非常的拙、引不起任何女人興趣的傢伙,在某個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一群教人把妹的人,從此青出於藍開了自己的教學課程,把到更多更正的妹(女人前仆後繼的想接近他,他強調這是真的),包括書末一直強調的現任女友原先是好萊塢某某某的超正模特兒女友。

 

老實說我還滿能理解這兩本書受歡迎的原因,很辛辣很都會、作者都有韋小寶那種皮皮、風流的風格。至少男生應該可以看了很愉快,躍躍欲試這類的。但面對面他們也大概是我不會想親近的朋友,自然也不會因為他們的想法變成文字我就比較能接受。

 

 

 

練習寫作的成品 「找死專賣店」

 

這本書原先我是抱著很愉悅的心情打開他的。因為很薄,一下就翻完,看完以後空虛不已,為自己花的錢可惜。

 

「這是一家有口皆碑的老店,代代皆以販賣創意自殺產品著稱,不管你是要切腹、自焚、上吊,還是碰觸式、吸入式、口服式的各種毒藥,這裡都可以完全滿足你的需求。」

 

這是個很有趣的主意,怎麼樣也不應該是太糟的書。
書開頭還沒認真描述他們那一家以悲傷苦悶多災多難為人生最高追求目標的一家人前,描述的各種自殺方法、還有他們的待客之道真的是頗好笑。但,結構鬆散、對話鬆散的寫作,就像之前控姐評論的,根本就是一個小孩的小說練習拿來出版。

 

結局更是......好吧我想他真的找不到其他更好的結尾了,大家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尾巴早就被唾棄了,於是只好安排一個莫名其妙的死亡。 很可惜了一個好主題,原本應該是很棒的書。(不過封面設計很棒!)

 

 

 

其實沒有那麼糟,只是上一本太好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作者的上一本書是「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那是一本我看了絕對超過15次以上,每次看還是每次感動,覺得能學到東西。因此看完這本書以後,只覺得平淡,要很努力去投入才有一點感動。第一本書的感人,是因為老師墨瑞的睿智與豁達,而不是學生的紀錄跟他自己的心路歷程。

 

 

 

「第六個嫌疑犯」

「第六個嫌疑犯」上一本是「Q&A」,也就是翻拍成電影的貧民百萬富翁。 也不能說第六個嫌疑犯很差,他一樣也是用挺新穎的手法去鋪陳一件謀殺案,只是太過刻意所以不那麼精彩,同時結局也滿莫名的。 題外話,看完Q&A以後,因為很喜歡所以多查了一點關於作者的事情,發現他是律師以後,我對書中情節細膩、描述印度社會底層的喜愛瞬間減了很多。 可能因為我看這種中東阿、特殊文化的書,總希望很多是作者親自見到或經歷的。但他是律師,是在階級分明印度的有錢人階級當律師,讓他描述的那一些頓時很不真實,即使作者在訪談中強調了他做了很多功課,這種感覺可能像是聽到Paris Hiltion說他多理解窮人的痛苦一樣吧(當然現實中沒人期待她會真的這樣說)。

 

 


為什麼我要花時間去介紹我不喜歡的書?
恩...最大原因應該是我想抒發看到不喜歡書籍的苦悶,再來才是希望可以作為其他人的參考。但就像開頭所說的,閱讀是很個人的事情,可以多看一些網路上的評論,再決定要不要看這些書。

 

不過這些書都已經紅過了,有幾本都好幾年前了不太會有人特地找來看吧?

 

arrow
arrow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