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本主題不一樣的書,卻一樣讓人驚訝於人性善與惡的對立。
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很小,依然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偷書賊,在我跟朋友借來看過以後一本戀戀不忘的故事。
三杯茶,在閱讀的過程中讓我一直驚訝愧疚的真實人生。



偷書賊的故事來源,是奧地利與德國的父母跟他說的一個小故事,二次大戰裡德國納粹正在路上趕著已然沒有力氣的猶太俘虜前往集中營,一位落後的老人跌倒在地,靜默圍觀的群眾裡跑出了一位小男孩遞給了老人一塊麵包,老人涕淚縱橫親吻男孩的腳踝,感動地接下了。結果軍人發現了,拿起鞭子死命地抽打老人,怒罵老人將麵包放下趕快往前走, 一邊罵著小男孩。然後逼著連站都站不好的老人繼續跟上隊伍,前往那個活命機率不大的集中營。

三杯茶則是一個登山愛好者的真實人生,一開始只是為了紀念死去的妹妹,決定登上世界第二高峰K2,在下山的途中迷路,到了巴基斯坦國境邊一個地圖上沒有的小小村落,對外界不甚親切的巴提民族,卻對這位外國人照顧幫忙,感動之下的作者在看到小孩子們在高山的寒風中,坐在戶外上課,便對村長說,他一定會帶一個學校回來。

就因為這樣一個承諾,他的人生整個不一樣了。
不是那種說說同情的人而已,在夜班當護士的他經濟拮据,卻真的認真開始存錢、到處寫信籌措資金。算是傻人有傻福吧,他的認真得到了一些人的贊助,三年後建了第一所小學,接下來成立了中亞基金會,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得到教育。在這段歲月裡,他也得到越來越多回教徒真誠的友誼, 顛覆了世界在911恐怖攻擊之後,對於回教世界的野蠻印象(911發生當時,作者人在巴基斯坦,受到了當地友人的眾多幫忙與保護。)

讀完三杯茶這本書,我真的滿震撼的。
一個普通人,一個口袋光光的大夜班護士,卻願意犧牲這麼多,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在書中的最後幾個章節他一直試圖要強調一個信念,就是教育才能根除恐怖主義。因為神教士的搖籃是宗教學校,而學生去讀那裡,因為宗教學校會提供吃住與學習,如果不去參加這樣的學校,基本上他們都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甚至沒有機會活到成人的。當美國大軍轟炸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時,無辜的百姓受到傷害卻沒有被幫助安慰,會恨美國人也是正常的吧? 然而許多地區因為作者的幫助,他們不恨美國人,很感謝真的有一個美國人到那裡去幫忙。

這兩本書的關聯,大概就是人的善惡對峙吧。
在同一個時空之下,看到善的人想盡辦法、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幫助他人;另一方面,卻有很多人因為自己的私慾,毫不猶豫地廝殺掠奪,為了某種自己也不清楚的信念去殘害另一個族群。

總之,這兩本書我都非常喜歡,讀完內心都震撼很久...
對閱讀、人生、或是戰爭、中亞有興趣的人,都應該看一看:)



(以下是不小心認真過頭的延伸)
不過,關於救助、教育落後地區的孩子,我看完以後有一個疑惑。
會不會,因為我們讓他們看到了這世界可以更廣闊、更舒適、更奢華的世界,讓他們原本單純知足的心靈,因為渴望而痛苦?

即使給了基礎教育(我想基礎教育應該就能幫助他們很多,尤其是醫藥知識方面),他們即使繼續念上去,動盪的中東政治局勢不安穩,他們一樣會沒有地方可以發揮長才。例如奈及利亞這個貧苦卻擁有石油資源的新興國家,大部分人窮的連遮風避雨的房子也不完整,在石油公司的資助下,也是有一些知識份子,但他們依然做著跟開採石油相關的低薪產業,甚至有些變成盜匪。那樣貧瘠的黃土大地,看見了西方的富裕奢華,整個不一樣了,但他們卻不可能得到那些。

三杯茶的作者提到,外界的人認為高山上的那些少數族群,過著自在簡單的生活真的是比起現代人汲汲營營好太多了,讚嘆著那樣反墣歸真的生活。他說其實不是那樣的,當他待在那個村莊久了以後,發現幾乎每一家都有人因為白內障或是其他疾病所苦,只是他們醫療不方便,大家都忍了下來待在屋子裡。我覺得,像是不丹那樣愜意自然的生活,不是一樣會存在於中亞那些貧苦的地方的。 

私心希望香格里拉永遠是香格里拉與世界隔絕,只是我們這些俗人自私的希望。就像是台灣人開著車到處旅遊留下垃圾,卻又希望觀光景點自然不受到人為破壞還要要求設施方便,一樣矛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