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g

在網路上看到介紹,最近對這種淡淡描述生活、但情感雋永的書很有興趣,等餐廳候位時看到書店有就順手買了。

這本書跟我想像得不太一樣。
看書封的介紹,還以為是青壯年的夫婦,沒想到已經結婚四十年了......。
有點像是某人的日記從97收錄到135頁,然後生活還在進行中,to be continued的感覺。
其實太太在裡面的對話很少很少,也不是像那種特意要感動人的故事會特意描繪過往故事或心裡描述,因為此書真的就是類似日記的日常隨筆。

 

 故事簡介 
  

       一本悲傷、美麗、平靜的料理書,
  讓人的唾腺與淚腺同時濕潤。

  癌末妻子說:「請照顧我到最後!」於是向來遠廚房的丈夫開始學做菜。
      從只會煮泡麵加年糕的懶惰「慶尚道男人」,變成可以手腳俐落的煮海參湯、黑豬肉麵、海鮮鍋巴湯、桑黃磨菇雜糧飯等料理高手。

  「妻子的訓練非常狠毒,如果我做的不好吃她會生氣。考慮到要有誠意,所以也不能隨便做做就好,
        我自己一個人在廚房裡不知有多少次欲哭無淚。已經不怎麼能吃的人還故意不吃飯,讓人不知有多著急。但我只能好好的做別無他法,只要她能吃,不管什麼我都想做給她吃。」

  作者在一次受訪中說。

  以料理貫穿全書,一位不諳廚藝的丈夫以日記平實記錄下照護妻子的日常。
       隨著每道用心的料理過程,讀者看著看著,還是會淡淡、隱隱約約感受到作者沉重的心情,擔心、害怕、難過、傷心,隨著妻子身體狀況的情緒起伏。
        書中常常強調「簡單」,除了料理其實沒那麼難,重症的妻子能吃就是簡單的幸福了。簡單料理,不僅安慰了妻子,對作者來說,何嘗不也是安慰。

  「這段期間為了照顧我真是辛苦你了,沒想到可以吃你做的飯菜吃這麼久,而且這麼好吃……
        我想知道等我死後你會怎麼生活,就做你最擅長、能幫助別人的事吧!讓我帶著幸福的想像離去吧!」妻子最後這麼說。

 

mia素材 (31).gif

以下不知道算不算是有雷

以上內容簡介裡的對話,在書裡是沒有的,書裡面太太最完整敘述自己的想法,大概就是序言裡,作者記錄太太對於看過此書其中幾篇的心得(太太原本是編輯)。 書並不是從太太剛生病,先生慌亂地在廚房裡摸索開始,從書後段的內容往前推算,應該已經生病了一兩年,作者已經對下廚架輕就熟了。 前面開始得好幾篇,也沒有說太太生病的狀態,而是單純記錄備料、料理順序跟味道,還有幫上班、輪替照顧太太的兒子做便當的生活記錄。在此段時間,先生在大學的教職上課也沒有停歇,所以可以看到作者極度用心地介紹食材、為了要無鹽料理又有滋味用什麼調味料,但是自己吃的都是隨隨便便,不是撿沒吃完的,就是麵包咖啡就算一餐。

作者說,難怪後來身為主婦的朋友,都說胖了好多阿,因為總是會覺得沒吃完的可惜就一直吃。
還有雖然自己因為多頭忙碌焦頭爛額,但是對於下廚並不覺得麻煩,引以為苦,因為只要看到別人吃飯滿足的樣子就覺得幸福,我想很多家庭負責下廚的人都是這樣的心情吧~。


總之,這本書真的是平淡的生活樣貌,他並沒有說太多過往跟太太的故事,也沒有對於病痛花太多篇幅去描寫,前面太太身體還好只是偶而發作劇烈疼痛時,僅僅用"風暴"兩字帶過,然後翻譯的編輯在旁用小字補充代表著太太疼痛發作。  

然後,開頭就是連續好幾篇單純的記錄食材跟步驟之後,作者說,學生朋友很多人關心,說他的文字雖然是寫吃的,但一直瀰漫著哀傷。他自問是這樣嗎?
大概到書中段,太太的病情突然急轉直下,守在手術房、加護病房外的他,突然認知到也許太太再也不能吃下他做的東西就此只能靠營養針的,他沒想到那餐就是他做給太太的最後一頓飯,在醫院走廊大哭不能自止...。

手術之後,比大家預想的還順利一點,身為讀者心緊緊被抓住,也跟著鬆了一口氣,為他還能繼續做東西給太太吃開心。
雖然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但只要太太有想吃的,可以吃的,作者就會細細準備,先上網查這東西對健康到底好不好呢,然後再去採買。

 

晚期太太要求要回家,不想待在醫院,他們家請了看護,讓作者跟兒子有機會喘息。
這時期病痛發作越來越頻繁,但也有好一點的時候。

然後就突然畫上一個模糊的句點。
說模糊,是因為書裡面並沒有記錄最後的日子跟告別,
在太太越來越病重的時候,作者自己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不好,
主要是因為勞累跟擔心引起的腸胃問題吧。

 

有篇開頭就寫說他跟醫生的對話,
吃不下也不太能上廁所等等,
然後醫生說,你現在吃不下也是正常的。
繼續看了好幾段,才發現,阿,太太離開了。

後面幾篇是恢復忙碌工作的兒子,跟一個還在努力調適的父親。
兒子不知道是之前積欠的工作太多,還是想逃避悲傷或是不知道要怎麼安慰的父親,
總之從讀者的角度看感覺他從家裡消失了,
上班到很晚或是下班後去喝酒唱歌到半夜或是不歸,早上很早出門,
有天他就傳訊息給兒子說下班後幫他做吃的不然都這麼晚回來,
兒子回說不用麻煩了不用做,
他說不麻煩,
兒子就回說那就謝謝爸爸,
感覺父子的距離才稍微近一點。

 

故事的最後是將近六十歲的作者,
第一次一個人去旅行,
學生幫他打點好住宿(其實就是學生的老家別墅?),
我想這次旅行是為了太太,
為了曾經跟太太一起描繪的南方風光,
為了離去的太太更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才啟程的旅行。

 

mia素材 (25).gifmia素材 (26).gifmia素材 (27).gifmia素材 (28).gif

 

就像我一開頭說的,這本書真的就是像是截取某人的一段日記一樣,並不是那種特意要讓人感動而特意描繪的故事。
我覺得寫這些,是作者要讓自己清楚看見時光的痕跡,努力跟太太度過最後日子的證明。本來就身為學長跟作者的他,用文字才能平靜一下,才能更有前進的力量。  (作者是有說寫下來是因為即使是做過的菜,第二次做他也是常忘記,所以記錄儀下。)  書中並沒有提到剛開始學做菜的心路歷程,只草草帶過說剛開始做菜很忙亂,醫院餐不好吃又貴等等,但主要應該是為了追求健康、想用自己放心的食材吧(書中對這部分描述倒是很多,令人佩服)。書裡也沒有提到太太當初怎樣要求他開始做菜,只有書封介紹說太太要求要做他吃的菜,我想除了現實的健康層面,也有一個牽手四十年的太太對於丈夫的溫柔,總是想看到丈夫的確能夠好好照顧自己吧。 畢竟原本他是只會泡麵的男人阿。

 

這本書不小心就一口氣看完了。
值不值得買感覺很難評論,因為很平淡又很沉重,又感人又難過
要怎麼去評斷一個家庭失去了太太跟媽媽雙重角色的痛苦值不值得閱讀呢

 

不過,說到這種失去的主題,
楊絳的"我們仨"一書,真的是情感濃厚、後勁強烈的書。
不同此書是當下記錄彷彿日記的形式
我們仨是楊絳女兒、丈夫相繼逝世以後
她孤單一個人寫出來的回憶錄

文字很平淡,畫面很溫馨
但裡面濃濃地傷心孤單,閱讀過後多年仍然在想起時像是剛剛閱讀過一般...
所以至今都不敢拿起來再看一次

 

 

arrow
arrow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