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_ALBUM_書_230530_0.jpg

經營超過十年,受害者從各行各業知名人士到一般老百姓、帳面金額高達640億美金(實際吸收資金約190億美金)的史上最大龐氏騙局,由這位備受尊崇的前納斯達克主席、慈善家、保持穩定高報酬率的傳奇投資人__柏尼.馬多夫(Bernie Madoff)一手掌控,要不是次級房貸引起全球金融海嘯,搞不好到他老死這個巨大謊言也還不會被戳破。

不管是從經濟金融層面、或是從人性層面,都是令人深思值得探討的一個事件。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美國Nasdaq証管會主委柏尼.馬多夫和他的650億美元大騙局精彩內幕,有些馬多夫本人親口透露的新細節,保證令人瞠目結舌。

  誰是柏尼.馬多夫(Bernie Madoff)?他又是怎麼搞出史上規模最大的龐氏騙局(類似老鼠會)?

  自從這位紐約頗有地位的金融家,在長達數十年的騙局中,詐取親朋好友及外人高達650億美元〈高盛投資規模的兩倍〉的消息曝光後,人們就一直對這些問題感到萬分好奇。很多人不免揣測究竟發生了什麼,想必有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內情,可是媒體記者始終無法得知馬多夫故事的全貌,不過本書一出,這些都不成問題。

  本書作者《紐約時報》資深撰述黛安娜.亨利克,從馬多夫醜聞揭露的第一天起,便率領《紐時》團隊報導相關新聞。《謊言教父馬多夫》是關於馬多夫其人其事最權威的著作,取材來自前所未有的管道,以及與罪行相關各方、遍及各層級的百餘次訪問,其中包括馬多夫被捕後最先接受的幾次訪談。亨利克也參考各種訴訟、政府調查和法院檔案,以生動細膩的筆法,一一解開圍繞著這個故事的謎團。

  《謊言教父馬多夫》是真人真事的金融驚悚小說,講述馬多夫在華爾街不同凡響的崛起,使他成為美國最受信賴和尊敬的證券自營商,也參與多次證券管理制度的改革,然後是形成強烈對比的,他加速邁向自我毀滅的戲劇化過程。針對馬多夫垮臺引發的痛苦和災難,包括自殺、生意失敗、家庭破碎、慈善事業停擺,及指標性的法律交鋒,還有這個醜聞帶給華盛頓、華爾街和社會大眾的教訓,本書均有最詳盡的記述和分析。

 

mia素材 (35).gif

 

關於整件事的始末不多說,網路上已有很多文章、Netlfix也有影集可看。 這本書是有將一些金融商品與術語用淺顯的語言解釋,不過對於像我這種對金融商品股票買賣不是很了解的人來說還是有點硬。但書比影集有更多細節的描寫、尤其是對於整件事件提供資金給馬多夫的其他大咖投資人與經理人有更多的詳細介紹、也有比較多對馬多夫家人、或是像你我一樣小咖投資人故事的描述,讓一切更加生動鮮明且感覺到人性,對此件事想多了解的、還是滿推薦可以閱讀這本第一個被牢獄中願意受訪的記者寫的書。 但,不知道是作者文筆還是翻譯問題(個人覺得都有),有些句子敘述讓人很難看懂,要反覆推敲;或是譯者用的有些字簡直是死語很少用,例如用錢孔急,查了才知道"孔急"是非常緊急急迫的意思,.......這詞彙也太冷門了吧.......。  內容的複雜以及跨越馬多夫一生的漫長時間、眾多出場人物、作者的敘事功力及翻譯的順暢度不夠,這些因素集合起來,讓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閱讀完這本書。

 

這篇主要是想要記錄一點自己零碎的感想。 文長~~

 

馬多夫的崛起,跟他當會計師的岳父脫不了關係。  那個年代還沒有電腦,華爾街的作業就像以前電影中看過的是一堆人在大廳裡叫賣(?)揮舞單據、許多法規也不完善,馬多夫事業開始幾年後,開始收取親朋好友資金做投顧(但理論上他不行這樣做、因為沒有去跟政府登記),某年股市崩盤時他跟大部分人一樣是賠錢的,而岳父應該是想說要幫忙、或不知道這是違法(?),借錢給馬多夫讓他將資金漏洞補起來,讓外人覺得眾人皆賠錢的狀況下只有馬多夫沒有,讓馬多夫經營出了名聲。

馬多夫究竟從何時開始龐氏騙局眾說紛紜(本書作者推斷最晚1987就開始、馬多夫本人堅持是1920後才慢慢開始),這些隱密造假的事情都發生在豪華19樓辦公室的樓下,跟樓上光鮮亮麗的合法業務完全切割。 該區負責人迪帕斯卡利是個高中畢業就進入馬多夫公司的義大利移民,我真的必須說這傢伙根本天才,在屢次馬多夫被質疑時,他自行研究如何做出假可亂真的對帳單、後來又跟工程師一起設計出了可以假裝交易畫面的程式,一切無師自通。要不是這牽連太多人的錢與整個投資界的糜爛,實在是很佩服他XD  但因為他配合政府調查釐清那些累積多年的造假資料,一直還沒被起訴,就被診斷出癌症且一個月內就過世了(解脫好快)。

 

被捕之後,馬多夫自己是怎麼看待這一切的呢?
他雖然也是有道歉,有說知道自己做了很糟糕的事情,但實在懷疑他有幾分認真。 他甚至責怪他那些把錢領走的大客戶"不信守協議,是造成我出現問題的主要因素","我想你一定會問我怎麼這麼好騙,我猜想我是無法面對,連最好的密友都不能信任的事實"。  ?????!!!!!!     作者說,馬多夫自己顯然也知道這話有多諷刺,後來馬多夫又說"我很確定有一些別的朋友也會問,我怎麼對他們做得出那種事。 確實也找不出自圓其說的理由。 我想不同的地方在於,我以為我的問題終究能夠得到解決,況且我過去以合法交易,已經替他們賺了那麼多錢。"     ...........也就是說,我又不是沒有幫你們賺到錢過,而且我想說一直會有新的資金投入、就不會被發現啦~的意思。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在事情爆發後,馬多夫的家人受到非常多的質疑,畢竟他的弟弟、兩個兒子都是直接在他公司工作,只是根據他們的證言與行為、馬多夫自白、其他員工口裡,他們跟私人投顧基金的工作毫無相關,甚至連該部門都不得其門而入。 我自己覺得他們是真的不知情,雖然忽略所有奇怪的線索都沒發現實在是太傻,但也許他們跟其他投資人與證管會一樣,被馬多夫的名聲、氣勢、地位所蒙騙。 在2008年因為金融恐慌客戶們持續出金、馬多夫已經撐不下去時,他先跟弟弟說,過了兩天才跟兒子們說,對兒子們來說這消息應該就像是天崩地裂吧。 那天下午他們就立刻找了律師,律師跟他們說這是個還在進行的詐騙、因為你父親還打算把剩下的錢分給親友才要自首,如果你們現在不說、你們就也是共犯。因此當晚就連絡到了FBI,第二天一早探員前往馬多夫家他就自白被逮捕了。 

這看起來又大義又像是自保,但我覺得被父親欺瞞這麼多年的沉重背叛,讓父子之情也必須往後靠。 更不用說兄弟二人跟他們親友,也是都把錢放在馬多夫的公司裡。 一夕 之間,家沒了、錢也沒了、專業的形象也沒了、更成為眾矢之的。 原本兄弟要求媽媽在馬多夫與兒子孫子們中選一邊,但馬多夫妻子跟他是從小青梅竹馬、從13歲就在一起,即使馬多夫是罪大惡極的騙子,這麼多年的感情也讓她無法捨棄丈夫,於是案發後馬多夫妻子就跟兒子們疏離。 直到事發兩周年,長子在家上吊自殺,媽媽這才悔恨不已,說也許她選了兒子這邊不能改變他最後自殺的結局,但至少是努力過了...。 又過幾年,二兒子多年前戰勝的癌症猛烈地復發,雖然他嘗試努力治療但最後仍因癌症過世。 二兒子曾說,馬多夫快速地殺死了哥哥,緩慢地殺了我。  這一切實在是讓人不剩唏噓...。  事情爆發六年後,馬多夫名下的財產被政府討回(離題,司法程序真的好久),馬多夫妻子被迫離開紐約的頂樓公寓豪宅、其他度假別墅也都沒了、所有東西都被政府沒收拍賣(到一種覺得滿羞辱人的境界),而她的老公在獄中、兩個兒子死了、因為丈夫的關係被親友疏離,比起以往光鮮亮麗眾人吹捧的富豪生活,落差之大更加不忍目睹。

所以這又讓我更覺得馬多夫殘忍無情。
若他對於家人、對親友有一丁點起碼的關心與愛情,怎麼會把他們的職業生涯與他綁在一起,也讓他們把身家投入在他的龐氏騙局裡? 更不要說這樣長年的欺騙,讓他們之間即使有一丁點溫暖的回憶,也會蒙上陰影。  不過,現在也只剩馬多夫太太一人孤身活在世上了。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在這漫長的時間內,並不是沒有人質疑過這個多年神秘又多年維持極高投報率的避險基金。 
曾經有幾個金融雜誌報導懷疑的言論、但大部分投資者都不以為意。 比較負責的至少有到馬多夫辦公室想要深入了解、卻簡單地被馬多夫的魅力以及17樓迪帕斯卡利專業的詐騙手法唬攏過去。    最讓人覺得惋惜的是,曾有個投資經理人__哈利,被公司要求調查為什麼他們自己的策略達不到馬多夫的績效,哈利認真研究覺得馬多夫絕對不可能做到他號稱的績效,好一點就是用搶先交易(有點類似內線交易)、壞一點就是這整個都是龐氏騙局。 哈利附上很多分析數據,前前後後跟證管會通報了五次,最後沒辦法了也有找報社(但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下文,報社否認不是因為畏懼馬多夫)。  但作者也有說,哈利高傲又時常說出不合時宜的話,提出的報告說明複雜,因法規綁手綁腳、人手不足且經驗更不充足的證管會員工,很難接受他、也無法全盤理解他說的內容。

這期間也有其他人通報過而讓證管會開啟調查,但一次又一次的"審查"根本就是鬧劇,不是沒有動作就是很隨意調查(有個甚至是打給馬多夫說你有秘密操控避險基金嗎? 沒有? 好我想也是啦。 結束) 、甚至沒有做紀錄。  這時候的馬多夫已經是德高望重、甚至會被證管會請教的人物了,或許他們壓根不覺得這樣有名望的知名人士會做出這麼誇張的騙局因此毫不重視。 好幾次真的只差一點點就能簡單戳破騙局了......。    而事後調查責任歸屬,這些當事人都得了失憶症,說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當時沒有繼續查下去、我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沒有打電話、我根本不記得這件事......etc。   依台灣人長年政治歷練(?),只覺得沒人去查這些人的金流嗎,尤其是2004年那個真的只要打電話問一下銀行就可以戳破這件事的證管會主事者,搞不好他們跟馬多夫密談時說好了什麼條件呢。(書末作者有簡單幾句寫到關於證管會查無不法這樣的敘述)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因為這本書我才很驚訝地知道,原本應該是門檻極高的避險基金這類的投資,原來有這麼多集合式的小型基金,吸收了很多中產階級的錢、匯流後再轉往投資馬多夫。 個人覺得這些把自己的基金引往馬多夫的經理人難辭其咎,就算的確不知情不是共犯,至少他們完全失職、沒有做好查證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投資標的怎麼運作、也不知道對方有沒有受到監察、不知道錢到底放在哪裡,只是坐等領大筆的基金管理費。 曾經有人提議應該要限制這種行為,要調高避險基金的投資金額,避免這樣高風險的投資標的將觸手伸往輸不起的中產階級,但卻被抗議,覺得為什麼阻擋中產階級賺錢呢、我們不想要這樣的"安全"。 但每次事情過後,大家又會開始怪政府毫無作為。 要不是處在這地球村的世代,不管怎樣都會被金融餘波動蕩到,還真想要閒情逸致地看他人矛盾的表現阿。

此外,經過次級房貸風暴、雷曼兄弟倒閉、還有更早2001安隆作假帳弊案,這些由華爾街起頭的金錢遊戲導致許多人資產蒸發甚至失去所有財產流離失所,在事情過後,卻無人受責。不管是投資銀行、基金管理人、評比機構、證管會.....等等,幾乎所有人全部都無事下樁,一個坐牢的都沒有(安隆案有而已),次級房貸引發的金融風暴後,我印象中只有幾個基金管理人被禁止在操作基金,大概就這樣而已,整個世界動盪不安,源頭卻很快就恢復日常。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另外,這件事也讓所謂公平正義,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被害者當然都想要拿回錢,但,是拿回多少錢? 又,到底誰可以拿?  

 

作者有段說的很好:   

一般大眾和傳播媒體很慢才體會到,關鍵問題不在於: "損失了多少?" 而在於"還剩下多少?" 損失百萬千萬的名人,照任何合理標準衡量,即使沒有剩下大部分,也仍舊保有不少財富。 有些沒沒無聞的受害者雖只損失幾千美元,可是除了車子、貸款尚未付清的房子和口袋裡的現金外,什麼都沒有剩下。 
 

 以前破產法庭,將這種投資案中的受害者分為兩類:
"淨輸家"是指投入資金後,沒有領過錢或是領很少,並沒有享受到虛假獲利的人。 "淨贏家"指的是領出的錢、已經比投入資金還多的人;而在淨輸家拿回自己投資金額前、他們沒有資格分配追回款。  而,兩類別裡的所有人,都是被一視同仁,不管是超級有錢、還是因為這詐騙一貧如洗的,都是接受同樣的對待,因而就會特別感受到有小小老百姓被制度逼到無路可退的痛苦。 但,我覺得這情形怎樣都沒辦法避免,畢竟絕對無法做到眾人滿意的地步。


在追回款項過程中,代替證保公司在追回款項的律師皮卡德被受攻擊,因為他決定堅守所謂淨贏家淨輸家的原則,並且向淨贏家追討溢領款項。  在這些人之中,有些人認為律師皮可得應該要依照最後的對帳單作為理賠的根據。 但,馬多夫的龐氏騙局,真的完全是只有收受金錢、偽裝帳面獲利、沒有任何實際投資的行為。 雖然我也很同情這些淨贏家中的一般人,有些人是承接父母遺產中的投資、有的人其實也有做一下功課覺得馬多夫的名聲地位以及長久交易資歷看起來很可靠才投資,並不是貪婪的投機者。  但,為什麼有任何單位需要去幫騙子認證承擔這虛偽的收益?  若是承擔了,那些虛假的獲利金額又要從哪裡生出來?   像某些受害者要求的,跟富有的華爾街討錢嗎?  那為什麼只幫助這個龐氏騙局的受害者,不幫助其他所有在次級房貸、金融風暴、或是其他騙局中的受害者呢?  這件事真的永遠做不到公平,尤其不可能為了同為受害者的他們,去承認根本從頭就不存在的虛假獲利。

說實在我覺得追回款項的律師皮卡德跟事務所已經極盡所能,他們趕在期限前,從所有可能討錢的管道都努力地蒐集證據提出告訴、或是達成私下和解,最後追討回任誰當初都想不到的大筆款項。 在淨贏家的部分,若是能夠證明自己經濟困難沒有能力再吐出錢的,皮卡德也會撤銷官司。 以專業部分他實在很盡責,但他仍遭受許多的抹黑攻擊以及訴訟,就例如說有人說他收取大筆的律師費、會從追回款項中扣除,但其實他的費用完全由證保公司承擔、跟追回的款項毫無關係,但他解釋了也被淨贏家們忽略,一直被塑造成冷血無情的惡人角色,在影集裡尤其明顯。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mia素材 (27).gif

最後以作者文末的幾段、與開頭南方朔撰寫的序文,作為這篇雜亂文章的結尾:

站在主管官員的立場,一項投資最重要的屬性就是清晰度和流動性,他們認為要這兩者兼具才算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可是對投資人而言,只有安全和收益最要緊。 他們不顧一切邏輯,只一昧的堅持,要合乎這兩個要件才算有吸引力的投資。他們非常相信,這世間必有投資魔法師,可以提供每年至少收益八%而且絕無風險的投資。

主管官員相信小字體印刷的說明書。
投資人卻絕對、絕對不會閱讀小字體說明書,絕對不會。

...........造成馬多夫那麼多受害者那麼天文數字的損失,癥結不在於揭露的資訊不足,而在於投資人連小字體說明書都懶得索取,更遑論閱讀。出差錯的是他們排拒投資的基本原則: 高受益與高風險是連體嬰永遠不應該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永遠不要投資自己不懂的東西。 他們不明白,絕不可以只因為信任一個人,或是自己欽佩的人信任他,就把"全部的錢"都交到此人手上

 

------

南方朔撰寫的序文: 

謊言教父馬多夫的一生,可以從許多面向上來思考,他經營自己的騙局,使自己成為理財天才,開啟了他的騙術生涯,這只是一個面向而已,至於真正重要的,乃是騙術只能存在於易騙、可騙的社會。戰後美國金融持續擴張,當美國已變成英國財經評論家布托(Roger Bootle)所謂的「錢已不值錢」(money for nothing)的社會,一個超級貪婪,超級拼命要富而更富的時代即告到來。在一個人心貪婪,人們也畸形的相信「市場萬能有效」(effective market),政府愈加放任不干預的時代,市場的灰色空間就會愈加擴大,意思就是說,馬多夫只能存在於他容易生存的時代。馬多夫可以把龐氏騙局玩得那麼大,他的最大共犯是這個時代!

------

 

總之,人們總是想要相信會有低風險、穩定的高獲利的投資存在,因此龐氏騙局永遠不會消失......。

 

 

 

 

arrow
arrow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