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通訊不方便的年代,
情感反而更加深邃長遠。
這些年來看了大部份張愛玲的作品以後,
對於她這個人也起了興趣,
綠綠續續也看了好幾本書信紀錄或是他人的回憶錄,
但一直看到這本的第三部份,大段大段張寫給宋鄺文美的信,
才真正驚訝;
我並不像書摘說的那樣覺得張冷眼看人間,對她內心擁有巨大的熱情感到意外,
但卻意外於她是這樣叨叨絮絮地跟遠在海的那一邊的好友訴說這麼多生活的瑣事,
之前看的書信紀錄,是張與照顧她生活與事業的聯絡人通信,
書信內容總是簡短,甚至是有種無禮莫名的突兀,
原來對於她放在心上的朋友,她也是多話開朗的。
張即使在晚期作品不那麼燦爛時,因她的過往才華吸引了許多有才也惜才的人,
即使張如此抗拒與人來往,這些惜才的人還是默默為她擔心與奔波。
晚期張的文筆與邏輯是真的遠不如早期,
紅樓夢魘看得簡直讓人都要生了夢魘,
張卻氣憤美國大學對她紅樓研究的批評(主要是論文結構與引用資料不夠嚴謹),
為張作品名聲做了很多努力的宋氏夫婦,即使身為張的好友卻也不會因此吞下該說的話,直言
「你離中國太久,沒有機會同人談話,看的中文書報也少,停寫之後突然大寫,文章有點生硬,尤其是『紅樓』,Mae也說句子好像是chopped up(彼此獨立),連之不起來。」
被「考古」出來的小團圓,既是小說也算是某種形式的自傳,
或許是多年以後回想,或許是心情遮遮掩掩,又或許真是功力減弱,
總之也像是紅樓,跳躍的句子與段落,讓人無法投入故事,
若非看過她大部份的作品,瞭解她生活,她與家人、胡蘭成的事情,可以對應著故事看,
應該會很難了解這本書吧;
因為許多句子曾經在她信裡或是作品裡出現差不多的意象,可以對照。
小團圓之後好像還出了一兩本她後期沒有出版過的作品,
但看過小團圓以後,對於這些作品就興趣缺缺。
這本還滿適合張迷多深入了解張,
但一邊閱讀也一邊想,
雖說張願意讓宋氏夫婦出語錄,
多半也不是那麼願意讓書信就這樣攤開讓人隨意窺探猜測吧,
但對於研究者來說,
這真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隱私與了解,
始終是矛盾的。
又,
覺得是距離帶來了美感,
Mae才會始終在張的心底都是中外唯一那樣美好完美的女子。
說實在話我覺得張很難搞XD,大約是生長經歷的關係吧。
想像張在美國丈夫過世以後,一個人多病多思又生活不得要領忙亂地生活,
會不會很孤單,
想起自己的過往,又是怎樣的想法。
然而一切都是過往,
事事非非都已化作塵土,
自己眼前的是非紛擾也淡了一些。
在一封封往返的書信中、在最親密好友的記憶裡,
探尋張愛玲最私密的心靈角落……
一般讀者只知道張愛玲和姑姑、炎櫻關係親密,卻多半忽略了她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宋淇和鄺文美夫婦。他們三人交往數十年,宋淇夫婦也記錄下張愛玲聊天時所講的「名言」,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傳奇才女不為人知的一面。譬如說她家徒四壁,最妙的是連作家必備的書桌也沒有!還有,她不喜歡買書、覺得美人不需要學問、最羨慕佈置櫥窗這項職業、只要喜歡一個人就永遠覺得他是好的……
而翻開三人往返的信件,更驚訝地發現冷眼看世情的張愛玲原來內心火熱澎湃,只是目送宋淇夫婦上船,一回身眼淚就流個不停!事實上,她以友情為生活的核心,不只文學創作上的切磋、作品版權的處理會和宋淇夫婦討論;還畫出旗袍草圖,請宋淇夫婦幫她做新衣;甚至連看到選新教宗放黑煙白煙,都會想到宋淇夫婦相處的傳統美德。到暮年時,三人更是在不斷的大小「病史」中互相慰問,諸般體貼、扶持對方的心意讓人讀來深受感動!
張愛玲曾說:真正互相瞭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鏡子,把對方天性中最優美的部份反映出來!而無疑地,宋淇夫婦正是張愛玲的明鏡。因此,想要了解張愛玲最真實的個性以及心靈深處的點點滴滴,這本「私語錄」絕對是最珍貴的起點。
宋淇
生於1919年,逝世於1996年,原名宋奇,又名宋悌芬 (Stephen Soong),筆名林以亮,浙江吳興人,戲劇家宋春舫之子。194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西語系。1949年,移居香港,專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曾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助理,並與電影界也有很深的淵源。宋淇與夏志清、張愛玲、錢鍾書、傅雷等人均有深交,夏志清最初讀張愛玲、錢鍾書的作品便是出自宋淇的推薦。
宋鄺文美
生於1919年,逝世於2007年。曾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譯文學作品。張愛玲1952年從大陸到香港後,在1955年轉赴美國之前的這段期間,曾在美國新聞處擔任翻譯,受到當時的同事宋淇與宋鄺文美夫婦諸多照顧,彼此也成為下半生最要好的朋友。1995年,張愛玲在洛杉磯去世,所有遺產均贈予宋淇夫婦所有,也由此可見三人交情之深、信任之篤。
宋以朗
宋淇夫婦的長子,1949年生於上海,目前是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1978年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班畢業,曾任全球第二大統計公司KMR的顧問。2003年回到香港,創立「東南西北」部落格,引述及翻譯世界各地的時事新聞,備受重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