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領取微薄零用金時,多半將零用錢花在買書上,前幾年覺得也該是多少要打扮或發掘其他興趣的年紀了,就常從圖書館借。近兩年因為搬到比較鄉下一點的地方,借書比較少自己喜愛的,就又開始買書的日子。 但最近覺得選書的眼光或運氣實在不太好,買了書卻又不如預期,實在有點心悶,所以最近發了好多不推的閱讀心得。
「有鹿來」這本書,其實我也不知道作者是誰,但一個我滿欣賞的作家在自己的臉書推薦這本,說他很少送書給人,怕是敝帚自珍這類,但唯有這本他到處送人並且人人稱讚。因此心上留了意,有次買書的時候看看封面跟介紹覺得好像不錯,主題是我一直醉心的京都,就下定了。(書封面很美也是誘因之一)然後現在閱讀大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部分,一直想放棄此書。
網路書店擷取的介紹
京都,這個斑斕如夢的古都。多年來不斷有人書寫它、禮讚它,蘇枕書也是讀過了《枕草子》、《源氏物語》後,而對它抱有朦朧的幻想。當年她以異國學生、旅人的身分闖入了這座令人憧憬的古城,自初識的陌生、悸動至熟悉後的尋常、從容。旅居京都的七年間,她的筆觸,少了初來者的偏頗,多增添了平淡生活中的瑣碎世俗、感官趣味。跟隨她的日常之眼、溫婉之心,她用文字細細描述私家散步路線,呈現了京都的另類雅景、人情溫度與歲時更迭。
說實在的,我覺得作者的文筆頗為普通,算是比較有文采的普通人,作為作家倒是不太像,私以為身邊不少朋友更為出眾。 書的介紹也說了,這不是一般講那些熱門景點的有關京都的書,是一個已經第三次旅居京都的人所看見的京都日常。 我想失敗的點之一,就是作者的確是描述了比較不主流、較為在地人所知的京都,但是又很慎重地查找了相當多的資料來介紹(看得出相當地用心),所以很多片段就像是在閱讀大頭書或課本一樣的生硬...orz。
例如「有鄰館」一文,著實讓人不懂這本到底是考察論文、觀光手冊、還是記述抒情?
現在,有鄰館一般只有在每月第一、第三個週日中午至下午三點開放(一月、八月除外),每月五月、十一月設特別展。有鄰館分本館、第二管,重要藏品均在本館。本館一樓以佛像、雕刻、畫像磚、瓦當、石經為主;二樓主要有青銅器、銅佛、玉器、漆器、文房具,還有一件清代考舉考生超滿四書五經及註釋的夾帶衣;三樓有陶瓷器、玉器、螺鈿床、龍袍、書法、繪畫等。第二館鄰接本館,為法國人設計的文藝復興風格的二層木造建築,建材也從法國運來__這也是豪商才有的手筆。第二館內展品平平,風格混亂,書畫、樂器以及藤井家祖先的遺物散列期間。並有琴房、演講廳,供舉辦演講、音樂會之用。
這段是接在講有鄰館的歷史淵源之後的導覽介紹。
很多京都的書多少都會提到歷史淵源跟一些參觀的介紹,
但總覺得第一次看到落落長佔了快進半篇幅的導覽手冊文插在文章內,看了生煩。
一篇篇的文就是作者平時的生活瑣碎記事印象,像是為了出書把原本的生活文加入知識片段修飾後而成的一本書。
即使是描述生活日常,很平淡的描寫,有的作家文字依舊能讓人覺得雋永、齒頰留香的。
所以話又說回來,覺得此書還是文筆功力的問題。
或許能說像是練得很不錯的高中作文,用了很多美麗的形容,盡量簡短的句子,像是很有味道。
僅是像是很有味道。
以下擷取緣起一章的片段:
等等等,京都,真的有鹿嗎?
有的。
「據說平安時代比叡山的僧人元珍在此險要迷路,幸有鹿的指引。現在路上當然沒有鹿,但在不遠處的東山,就常有鹿的影子……」
有鹿自遠方來,不亦驚乎?
「去年初夏,放學回來的夜裡,漫天星辰,涼風可喜。遂往屋後山坡散步。四圍靜寂,人家燈火已暗。忽聞群犬爭吠,又聞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完全猝不及防地,眼前轉角處竟刹那現身一頭大鹿,鹿角巍巍,前蹄騰起,健壯貌美。似乎有一瞬對視,我驚呆,鹿也驚呆,飛快回身,消失在黑暗山影中,復一片犬吠。待我回過神,追去兩步,早已行跡杳然。」
---------------
原本想說買了還是要把書看完,但後來真的是看得很不耐煩,就沒看完賣出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