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92848132.jpg

在書店遇到此書多次,對這種飲食文學的書一直都滿喜歡的,但剛開始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覺得裡面的字體不太順眼,直到實在看到太多推薦,才決定還是入手看看。   一翻開閱讀就忍不住讚嘆難怪這麼多人推薦,不管是準備食物的過程、食物本身的形容、市場的熱鬧親切等等都生靈活現,好像聽到鍋鏟敲擊的聲音還是聞到氣味,加上濃濃地思念亡母以及過往大家庭童年的往事,閱讀起來真的很有樂趣又感動,推薦~~~。

 

  內容簡介  

(此段來自博客來)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mia素材 (30).gif

關於散文這種偏於純文學的作品,我還是比較喜歡"老派"的作家。 時代以及學識養出不一樣的文字,資深一點的作家文字洗鍊精簡,不像年輕作家總有點賣弄文字功力、形容詞一大串卻又不夠生靈活現、或是口語到過於聊天的敘述。 會這樣講可能也代表我已經不是年輕人了orzzz

 

老實說這本書裡面的食物,大半我都不喜歡吃,偏於外省口味(這詞現在屬於政治不正確了吧)、偏北部、傳統。  傳統的小吃零嘴基本上從小我就不太喜歡,擺在家裡就當裝飾品不會想去吃,黏乎乎的食物我也不喜歡,那種料超級豐盛的傳統湯品也不是我的菜,很挑嘴的人。(例如我完全不懂米苔目的可口,不管是冰的熱的甜的鹹的)。    但是洪愛珠卻能把這些我不喜歡的食物寫得引起食指大動的欲望。  尤其喜歡她隨著奶奶、母親上市場的橋段,熟門熟路的她們總是知道哪個東西哪裡買,甚至有時候要跑好幾個市場才能備齊要的材料。 在現代的步調來說總是比較費工,但很有儀式感,令人嚮往。  不過我實在不太懂怎麼挑東西、跟店家講價錢,所以結婚後開始下廚至今,都還是跑超市,只是超市東西真的很無趣,就固定式那些食材。

 

幼時作者成長於家族企業的大家庭,幾個親戚們都住在附近,吃飯時間就是全部的人一起吃,每天都熱鬧地像是過年一般。 實在很佩服過去年代的女性,下廚家務跟工作全都要一把抓,只是,這樣傳統完美的女性、都是因為她們肯把自我壓到最小、把全部的才能都拿來奉獻家庭。  跟我們這年代注重自我的價值實現大不相同。  在作者的描述下,忍不住對於她的母親欽佩起來、有股親近感,總覺得一定是多才又很溫柔親切的長輩。 這本書描述了童年時期的味道、母親生病後為了留下味道作者的學習、跟奶奶母親相繼逝世後為了懷念味道的嘗試,親情的描述不搧情、深邃動人。  
 

現在步入三年級後段班的自己,也開始感受到父母健康快速地流失,爸媽都燒得一手好菜,所以從小我其實根本不懂廚房的事情、完全是結婚後才開始煮的,可是也都是自己亂嘗試網路上的食譜或是食譜書,偶而回家吃飯時問一下怎麼做,但爸媽這種傳統高手很多調味料份量都是靠感覺,而且又很願意費工夫,哪像我自己下廚多半追求不要程序太複雜的。 我爸可以為了我們回家吃飯,一大早就起床去市場買大骨熬湯(我家從來不用什麼湯底包的),熬個四五個小時。我爸還自己作了一個像快炒店的全不鏽鋼爐台、配上快速爐,我跟姐姐一直叫爸爸乾脆來做私廚,他都不理我們(笑)。   有時候也會想說,爸媽都老了,萬一不會做他們的味道,以後懷念的時候到底要怎麼辦呢。   看這本書,這種感覺又更強烈了。

 

這一本書,老派地很動人。  不管是市場、大家庭、與海外親戚多年不輟的往來、母女間的感情、單純食物的美味......等等,各方面描述都很到味,看介紹作者原來本來不是專職寫作的人,真意外,真的很會寫。 講到飲食文學當然就要提到舒國治,看這本書的時候忍不住想要回味,就買了台北小吃雜記跟門外漢的京都,之後來懷念一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類 的頭像
    人類

    關於人類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