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寶瓶文化這系列找素人(也有不是的)寫基層工作的書我還滿喜歡的,仔細算下來好像每本都有買。 這本書在待看清單一陣子了,直到有天跟國中同學聊天她提到這本書,同學說ㄟ這本書作者是我們國中同學耶,同屆的。 我們幾個立刻辜狗一下哇真的耶,但因為不同班級也不同樓層,就沒有印象(私中只有六班)。 剛開始看兩三個章節,我就立刻傳訊息跟她們說,我剛開始看、然後只想問作者有沒有去辦拋棄繼承(註一),他爸好可怕沒辦會被他拖垮囧 。 在我們還無憂無慮的國中時期,一起上學的人裡面卻生活得這麼辛苦,讓書裡所有的苦澀都更深了幾分。
故事簡介
我以為洗去身上的魚味,
就能變成不一樣的人。
但魚鱗長年緊附,
拔扯下來,皮膚已是不同的顏色。
▍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得主 ▍
▍魚販林楷倫首部非虛構作品▍
▍天未亮的魚市,是千百盞燈照出的世界,
▍潮濕,氣味紛雜,難辨魚臭。
市場的人總問他:讀那麼高,幹麼賣魚?
他那賭光家產的父親,說的卻是:要賣魚,讀那麼高幹麼?
2019年魚販林楷倫抹下手上的魚鱗,開始寫作;2020年拿下各大文學獎。他寫下清晨燈火通明的魚市裡,魚販間的競標廝殺、潛規則與黑話,那些市場裡買賣交易間的人情世故、情感流動:
魚市裡,全仔是從丸美出走、另立商號的「背骨仔」,起初與前東家比拚、削價競爭,後來有了默契,彼此相讓出一條路。一個偉大的市場女人,後面一定有個軟爛的男人。女人魚攤的阿娥姐在魚市裡標起貨來聲勢懾人,她的女子軍團在市場裡提供最周全的殺魚選魚服務,而每個來這做事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林楷倫的首部作品,剖魚亦自剖。從魚市裡真情流露的在地魚販們,寫到他所身處的魚販日常,再溯源寫回原生家庭的魚販三代。這也是台灣第一本真人實事的魚販寫作。
// 刨光魚鱗,繼續刨下側線的皮肉。未死的魚一跳一跳。
久了、習慣了痛,也不跳了,只剩開闔呼吸。
拿起弓繩用力將魚弓起,
卻只看到自己的右手揮舞,左手抵抗出血痕。//
這本書的封面,照片跟整個排版我覺得很剛好,上方單純的黑印上白色的書名、沉甸甸地隱約透露出書中的氛圍、然後黃色背心跟旁邊的柱子(牆面?)顏色相輝印,藍黃的整體配色不知道為何很有西藏僧侶那類的感覺。 總之色彩鮮明情感強烈,是讓人很印象深刻的封面。
說投胎投的好很重要這句話實在很中肯,有的人出生在戰火連天連安居吃飽都有問題,能活下去就不錯、不用說到更多的人生意義自我實現這類。 或是即使像作者生長在台灣,但有個賭鬼不負責任的父親、溺愛兒子又囤積癖覺得冰箱萬能的阿嬤,雖然還有個寡言且努力踏實工作的阿公,也挽回不了逐漸傾圮的家。 直到家產被爸爸賭光,原本被說要好好唸書的作者、變成被說好好賣魚;同學們相邀出遊從來沒法赴約、因為要賣魚,畢業那天形單影隻地一個人默默離開學校。 作者在辛苦的賣魚工作中還是努力念書,後來最終學歷是研究所肄業。 如果不是需要背家計,他人生的路或許能大不相同、可以少點辛苦,在書中能感覺作者數度也有這樣的惆悵。
題外話,有段覺得很棒的對話,有次有個媽媽帶著小孩來買魚,媽媽跟小孩說,你以後要好好唸書、不然會像這個哥哥一樣來賣魚喔,作者就回說:對阿對阿,不要像哥哥這樣念到研究所喔。 嗆得好~~,真是無法理解不尊重好好努力工作、自以為高人一等、又超沒禮貌的人到底是怎樣。
書的前半段主要在描寫魚市跟市場的各種人生百態,各有特色的同行、互相競爭必要時又會幫忙的對頭、形形色色的人跟出身交織成真實生活的樣貌。 描述很生動,彷彿都能聞到魚市場潮濕地板夾雜海鮮的氣味。魚市場我應該只去過一次,小時候有次半夜被爸爸挖起來興沖沖載去台中港,遠到彷彿去到外縣市,雖然對於魚市場整個氣氛覺得很新鮮,但半夜起床實在太辛苦後來就沒去過了,這樣的生活卻是魚販們的日常。 書中清楚仔細地描述魚販的樣子、工作的內容跟一整天行程,市場的各種生態,辨識客人需求的眼力等等,這些都滿新鮮有趣(對看書的路人來說)。
後半段就越來越多自己的生活與童年、還有越來越文學感有點短促有點抽象的描述跳來跳去,閱讀時覺得應該是因為要描述自己生活的關係吧。在後記作者提到[我寫小說,習慣把自己切碎散落在各個段落。我寫散文,仍有點隱藏,但近於直面。我將更多怨懟與陰暗的心靈,藏得更深,為了什麼? 我想跟讀者說這些過去的事,我過去了一點點];覺得說明了書裡講到自己生活的描述方式為何是那樣呈現。 但書中有個篇章我就是草草看過,[魚之占卜] 用魚將人個個性分類,實測魚市場同行客人好像準確度還不錯,不過我對算命占卜這類的本來就沒興趣,裡面說的魚跟生態我也都不認識,沒法投入得到樂趣,草草翻過該章節。
這本書不只是講魚販,不只講市場,還有更多應該可以歸類在親情情緒勒索的範疇吧。 家人沒得選擇,作者在還太小的年紀就揹上賺錢養家的責任,長大後仍然一直被父親要錢、忍受阿嬤一直不斷重複加熱冷藏加熱冷藏的菜餚,直到很後來作者都成家了,還是深受困擾,在長年累積下再有最後一根的稻草時,作者才跟家裡斷絕關係搬出去。 後來努力調整作息,有了兩個孩子,有更多未來的展望,作者應該可以稍稍擺脫過去三十多年的陰影了吧。
如果喜歡看這種講真實人生、各行各業的故事,寶瓶文化這系列的都可以看看(條子鴿的那本例外,不過寶瓶自己把書都下架了應該也買不到,覺得出版社也是滿衰的,哪裡知道會有人這樣大言不慚經歷職位都是假的阿囧)。
註一: 寫完這篇後剛好看到律師PO文,原來拋棄繼承要長輩過世以後才能辦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