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144826371.jpg

前陣子一直看到有人推薦羊道三部曲,先買了第一本的春牧場試試水溫,讀沒一半就覺得太喜歡,立刻又購入了後兩本的前山夏牧場跟後山夏牧場。 李娟文字清麗單純,直率地寫出以在市鎮長大的漢人眼裡看到的最後一支哈薩克民族生活樣貌的體驗與心情。誠實地描述出辛苦痛苦的一面、令人開懷大笑的單純可愛思想、或是看似殘忍實則符合大自然韻律的舉動。  春牧場就像是春光明媚的春日午後,充滿了生命力與歡樂;前山夏牧場則是更多扎克拜媽媽一家以外的牧人描述、揉入更多文學性的反思與對壯闊大自然的敬畏與感動。

 

   羊道 春牧場   

這片空曠無物的荒野本身就充滿了安全感
生存在這裡的牧人都有著明亮的眼睛和從容的心

暢銷作家李娟雋永清靈的游牧紀事
《羊道》三部曲首部作品,在春天啟程的逐水草而居生活


  暢銷作家李娟最膾炙人口的《羊道》三部曲──《春牧場》、《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首部作品,記錄李娟與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踏上牧羊古道的真實紀事。

  哈薩克牧民是世界上最後一支純正的游牧民族,他們騎在馬背上,領著駝隊,趕著羊群,沿著世代傳承的古道,逐水草而居,度過大自然與人生的四季。

  李娟隨同哈薩克族的扎克拜媽媽一家,展開游牧生活,歷經寒暑,遷徙流轉於戈壁沙漠與阿爾泰山區,深刻體會這支古老民族面對大自然殘酷考驗所展現的恬淡堅韌。

  在羊道上,世界很大,時間很長,而人很渺小。

  「在這條漫長寂靜的南來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豐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堅持。但是,大家仍然要充滿希望地一次次啟程,仍然要恭敬地遵循自然的安排,微弱地,馴服地,穿梭在這片大地上。」--李娟

 

   羊道 前山夏牧場   


哈薩克牧人的生活永遠在路上

永遠在離開與到達之間

青春、衰老、友誼、悲歡

都跟隨著羊群前進

 

  暢銷作家李娟雋永清靈的游牧紀事

  從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面的森林草原,綿延千里的跋涉,比世上任何一種生存方式都更深入大地,依從自然的呼吸韻律,憑恃著地球上最強大的力量。

 

  暢銷作家李娟最膾炙人口的《羊道》三部曲──《春牧場》、《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第二部作品,記錄李娟與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踏上牧羊古道的真實紀事。

 

mia素材 (30).gif

哈薩克民族的生活大抵都在移動中,李娟所加入的扎克拜媽媽一家算是很小的家族,東西都湊和著多樣化使用。令人驚訝的是大半的時間氣候都如此嚴峻,在歡樂的背後可以感覺到生存的艱辛與殘酷。 書裡直率地敘述李娟的所見所感,讓人好奇說到底是怎樣能把這些心情與記事記錄的這麼清楚呢,難道是平時都有在花時間記錄嗎? 但一整天的行程這麼辛苦又忙碌,有空的時間大多都會拿來補眠(除卻有客人拜訪),怎麼還有時間精力紀錄呀。  

初讀春牧場的時候,我頗疑惑想說這不是三部曲的第一本嗎? 怎麼一開始看起來已經去跟扎克拜媽媽住了好一陣子、工作雖然不上手但大抵上也都能幫忙,對扎克拜媽媽一家的描述就像是讀者早就知道一樣的隨意地露出這個你早就知道了吧感覺的敘述。  但不妨礙讀者漸漸的了解扎克拜媽媽、吃苦耐勞的少女卡西、雖然常偷懶但也是家裡唯一男人支柱的司馬胡力、已經離開放牧的家的二女兒還有女婿馬無列、孫子六歲但已經開始幫忙的胡安西跟更小的沙吾列。

 

引用一段第一個篇章荒野來客的段落:

 在吉爾阿特,站在最高的山頂上四面張望,也看不到一棵樹,看不到一個人。光禿禿的沙礫坡地連綿起伏,陰影處白雪厚積。遙遠而孤獨的羊群在半山坡上緩慢蔓延,傾斜的天空光滑而清脆。吉爾阿特的確是荒涼的,但作為春牧場,它的溫暖與坦闊深深安慰著剛從遙遠寒冷的南方荒野跋涉而來的牧羊人們的心靈。

  還不到五月,卡西就換上了短袖T恤,在微涼的空氣中露出了健康明亮的胳膊。我們拎著大大的編織袋去南面山谷裡拾牛糞。我們小心地繞過沼澤,沿著山腳陡峭的石壁側身前行。

  陽光暢通無阻地注滿世界,荒野的陰冷地氣在陽光推進下,深暗而沉重地緩緩下降,像水位線那樣下降,一直降到腳踝處才停止,如堅硬的固體般凝結在那個位置,與燦爛陽光強強對峙。直到盛大的六月來臨,那寒氣才會徹底癱軟、融解,深深滲入大地。

 

透過李娟的文字,好似能夠直接感受到冷冽的空氣掠過皮膚,看見只在電視裡看見的壯麗風景。春牧場的生活,用李娟的話來說「寂靜地如漂流在大海上。海天一色,四海茫茫。」十天半個月沒跟外人說上一句話是普通的事情,周遭只有大自然的聲音再沒有其他。 但更人喜愛的是李娟對於扎克拜媽媽一家以及周圍牧人言行舉動的描寫,還有偶而跑出來的感悟,李娟並不批判、或表達同情或欣羨,僅僅是描述所見及自己的心情。 有次遇到一隻身陷泥沼的馬,李娟滿心擔憂卻又無力可施,在描述裡看似周圍的人對於這馬的態度是生死有命,但其實雖然他們沒有表現那麼著急難過,實務上卻做了很多幫助馬脫困、最終救起馬。「他們一開始就知道悲傷徒勞無用,知道嘆息無濟於事,知道憐憫更是可笑的事情__憐憫是居高臨下的懦弱行為。他們可能還知道,對於所有將死的事物不能過於惋惜和悲傷,否則這片大地將無法沈靜、永不安寧」。   在現代的社會,我們有太多時候知道某事後難過謾罵、卻沒有實際行動,最多分享一下相關資訊發表傷感難過,流於膚淺。

 

生活裡除了牧羊、照顧駱駝,還有要去搜集柴火或牛糞、去取水或是鑿冰回來當飲用水等等,剩餘時間女人們還要不斷地忙碌地煮茶、準備一天兩餐的食物。 就算是客人,在忙碌時拜訪都是要一起幫忙。 即使是六歲的胡安西,也是要去幫忙揹冰(可以揹七八公斤的冰呢!),李娟寫道:「童年是漫無邊際的,勞動是光榮的,長大成人是迫切的。胡安西的世界只有這麼大的時候,他的心也安安靜靜地只有這麼大。他靜止在馬不停蹄的成長之中,反覆搓揉這顆心。」讓人想到張愛玲對童年的描述,有點期待小孩的成長卻又對於成長後的變化有所感觸。

 

春牧場的整體氛圍比起前山夏牧場歡樂許多,好幾次我都笑出來、一邊拍桌一邊跟謝先生分享趣聞軼事。例如說他們的主要食物之一「饢」,有點像胡椒餅的東西? 李娟描述「揉好麵後,扯下一團麵抖啊抖阿,抖出中間帶窩的圓形大餅,再黏上芝麻粒和碎洋蔥粒,然後俯身饢坑內壁上。裡面貼滿麵團後,就蓋上大蓋子烘烤。」又說「在山裡烤饢的話,條件就簡陋多了。......盛麵團用的破錫盆之前一直能在火坑邊,還裝過乾牛糞。早知道它的真正用途是這個,我每天都會把它擦得亮澄澄。 自然了,這只用途廣泛的錫盆看上來很髒。卡西為了讓他看起來乾淨一點,就反過來在石頭上邦邦邦磕了三下,然後直接把剛在小桌上揉好的新鮮麵糰扔了進去。.......但我閉了嘴一聲不吭。如此這般烤出來的饢都吃了這麼長時間了,一次也沒毒死過,連肚子疼都從沒有過。」  還有平常拿來當鍋蓋的東西,需要烤饢時,媽媽就拿著大榔頭砰砰砰地將其砸成平平展展,四邊呈放射狀列該成為托盤。   諸如此類的文化衝擊與感想,都讓人一般驚訝一邊忍不住微笑。

 

前山夏牧場一反春牧場裡的歡快明亮,更多對於遷徙過程艱辛的描述,即使搬到據點以後也是要面對嚴峻的氣候,夏牧場海拔更高、雪還沒化完,又不時起大風。 但也有更多生活的日常描寫、對其他鄰近牧人家庭的描述,各種婚禮慶典的熱鬧與大家的期待等等,還有更多對於大自然壯闊的敬畏與感動,有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覺。  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是有次李娟進城,回來時卻迷路了,搭上了錯誤方向的車,越看越不對時急急詢問司機,後來被放在陌生之地自己往回走。 結果過了一小段時間,司馬胡力竟然尋來了,原來是司機逢人就放出有漢人姑娘迷路了還有她家是在哪裡,聽到的人再跟遇到的人說,就這樣傳到附近區域時,再有人熱心地特地前往扎克拜媽媽家通知。 這種「土電話」,效率之高真是令人驚訝!

 

除去滿足對於遊牧民族哈薩克的好奇,李娟文字純樸真摯、不時還帶點風趣、感嘆時也不會太過感性到傷春悲秋。許多句子都忍不住一再咀嚼品味,真的是讓人愛不釋手的散文。  作者跟許許多多讀過羊道的讀者,對於整個故事的嘎然而止都若有所失,但相遇又別離而後失聯,實在是人生的常態,幸好李娟當時努力記下了身處其中的所見所聞,足夠一輩子回味,也讓讀者們可以神往其中。  大推此系列,接下來也會把最後一本後山夏牧場看完!

 

 

 

arrow
arrow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