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小住在偏遠鄉下農場的女孩、本來跟外界就夠疏離,然而他們家又一直被人盜用身分,被盜刷卡、帳單不見、沒繳費被停服務...,這一切的事情讓他們家越來越封閉多疑。但作者還是努力完成求學,因為自己的遭遇跟一些巧合變成了身分盜竊的專家,後來也終於發現了真相。
認真說事件本身是讓人很驚訝、也能理解當事人的震撼與痛心,但也許因為這本書作者自己還在嘗試釐清接受那一切的事情,從小到大的過於詳細鉅細靡遺的日常顯得瑣碎,如果可以減少頁數、去蕪存菁一點應該會更好。 必須說這本書的編輯文案很成功XD
故事簡介
一位身分盜竊專家,
一場生命中最難以面對的背叛與創痛,
一個無論身體或心靈都孤立無援,卻奮力求生、不放棄追查真相的女孩。
她人生中輝煌亮眼的成就是因此而起,
與此交換的,是一場耗時半生、遊走在道德與倫理間的犯罪。
從孩提時代到長大成人,她始終走在一段驚弓之鳥般的逃亡旅途上,
而這幾乎摧毀了她。
╱╱╱
當家中郵件接連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法院和銀行通知,甚至是無預警斷電,
年幼的艾克絲頓腦海裡就時常迴盪著父親的叮嚀:
「如果有人進到院子裡,妳要想辦法保衛家園。」
母親則對艾克絲頓耳提面命: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犯人很可能就是我們周圍的某人。」
◇◇◇
十一歲時,艾克絲頓的身分首度被偷。
十四歲時,為了把身分盜竊犯繩之以法,她不惜持刀追出家門。
十六歲時,厭食症狀開始找上艾克絲頓,接著是恐慌症。
十九歲時,她首次收到銀行專寄給她的報告,發現自己已信用破產。
二十二歲時,艾克絲頓申請上研究所,決定以「兒童身分盜竊」作為論文主題。
她心想,或許,只要以此為志業,她終能找出這個毀了她全家的罪犯……
光天化日之下,一個家庭的帳單不翼而飛,接著是個人身分遭到冒用。在網路普及前的八○年代美國,這並非新鮮事,卻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偷走帳單的人輕易就能假冒當事者辦理信用卡或詐領財物,但這類案件卻因地界廣大、州法管轄差異而難以查緝。十一歲那年,艾克絲頓家裡的郵件開始失蹤,她與家人的身分被盜、信用破產,無論在何處都無法貸款,還有從天而降的追債人緊跟在後。艾克絲頓一家因而成了警局和銀行眼中永遠的詐欺犯。他們為此難以安居,白天若遇見熟人,便竭盡全力假裝一切毫無異狀;到了夜間,則用厚重的窗簾將世界隔絕在外,家中終年昏暗,甚至在庭院周圍加上木欄與掛鎖,只怕有外人潛入。但身分竊賊彷彿知道他們的行蹤,無論如何防範,竊賊總會再利用他們的個資犯案。最終,艾克絲頓一家完全切斷外界聯繫,而艾克絲頓的成長過程也因背負了太多無法為外人道的扭曲祕密,而造就了她與眾不同的性格,甚至陷入強烈的憂鬱與厭食。多年後,艾克絲頓成了身分盜竊的專家,矢志要抓到使家庭分崩離析的兇手......
這個事件本身認真想想是滿可怕的,從小就籠罩在莫名的陰影下,本來就跟外在世界格格不入特立獨行的作者一家,在各類帳單不翼而飛、沒有消費過的帳單寄來、應該有繳錢的生活水電被說沒有繳費...,父母也耳提面命作者要小心陌生人,這樣成長背景下,即使後來作者終於找出真相,卻還是很習慣跟外人保持距離與戒心。
這個故事其實看書封大概也猜到是怎樣的狀況,但對於整個事件到發生的過程還是讓人滿感興趣的,所以就買來看看。 不知道為什麼明明被盜用身分很慘的成長明明對當事人這麼痛苦驚悚的事情,作者文筆也算很流暢閱讀輕鬆的情形下,總覺得故事有點沒重點流水帳,很快就翻完沒什麼特別感覺。此書詳細地訴說童年的生活、跟少數有來往的親人、還有父母年輕時的生活,這些都是為了當謎底揭曉時回顧的材料,如果整個書可以濃縮一下以故事性來說應該會更好看。其實此書作者的家庭是真的滿"特別"的,可是以瘋狂家庭來說,個人覺得"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更勝一籌、在看的時候都忍不住驚呼。
在作者接近真相以後,她看到的是用重重謊言包裝、狡猾遮掩的一個人,作者認為這應該是我們以前叫做多重人格、現在稱為解離性身分疾患的疾病。 對於一個人到底是個性糟糕的經常性說謊、還是疾病性的解離人格說謊,我覺得這是醫療再怎麼進步,永遠都很難真正釐清的事情。 這本書算是作者試圖釐清真相、回顧自己人生的整理筆記,在編輯的潤飾之下是個讀起來輕鬆的故事,但對於當事人家庭來說,真的是個可怕又難以接受的現實,可喜的是至少他們後來都努力過自己的新生活了。 可以看看但沒有到很推薦必讀這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