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148504592.jpg

短期間內讀的第三本有關法庭辯論的書,覺得前兩本[八尺門的辯護人]跟[第13為陪審員]雖都各有亮點、是不錯的作品,但法庭進行的攻防總是讓我注意力分散。而這本陪審員的敘述從一開始就讓人投入、裡面的主要角色也都個性鮮明、頗讓人想親近。  不過在劇情進行到正高潮精彩時,檢方的一個攻擊論點整個讓我轉移注意力思考該問題,在此段過了以後瞬間可以冷靜彷彿旁觀觀察劇情進展能夠窺探到轉折,除此之外整體算是很不錯的作品~。

 

     故事簡介     

 讀這本書時,你會以為你知道故事的每一個轉折。

 你會以為你知道誰有罪,誰沒罪。

 那你就錯了。

 

  除了本庭的呈堂證據之外,各位無論聽見了什麼都不可理會,你們十二位離開了陪審團室就不能討論案情。也不可以使用社群媒體評論本案,否則的話你們可能會被判藐視法庭因而入獄。

 

  愛德華面朝下躺在廚房的石磚地板上,躺在血泊與陽光中。他有幾分鐘文風不動,也沒發出聲響。瑪麗亞瞪著他的身體,折好放在餐桌上的報紙,放進資源回收箱。她拿著茶巾緩緩擦拭馬克杯的內緣,一邊盤算要如何清除石磚接縫中的血跡。她把另一只馬克杯留在洗碗槽裡,拎起了一直壓著愛德華的頭的那支椅腳,用食指去戳被突出的金屬螺栓纏住的人體組織。結實的木椅經證實確是極管用的臨時武器。即使沒有醫學訓練,她也知道從她先生的頭顱流出來的灰褐色物質是腦漿。他後腦勺上的垂直裂痕有四吋長,冒著泡沫的液體順著他的頸子流下。該報警了,但是她的花園從廚房窗戶望出去,在下午三、四點的日光下是那麼的如詩如畫,她實在是提不起那個勁來……

 

mia素材 (30).gif

故事一開始從一個美好房子裡的命案開始,一個男人倒在血泊之中,從他的妻子瑪麗亞視角進行故事,她看著頭被打破的老公跟手上沾滿血的木棍,伸手從丈夫的衣服口袋裡拿出手機,報警說自己殺了先生。   另個主要故事視角則是陪審員之一珞蒂, 珞蒂年輕時漂亮自信有活力、出社會後漸漸在無力的日常裡迷失,此時遇上老公,婚後專職家庭主婦照顧小孩,卻開始感到不被重視的不滿以及忙碌單調日常的壓力。 隨著開庭,故事主要就由這兩個女人的視角交錯,呈現出法庭上的交鋒、還有法庭以外陪審員之間的角力,還有瑪麗亞與珞蒂的人生樣貌。

法庭總是由成立案子的檢方開始,在檢方呈現的調查裡,被攻擊的丈夫愛德華在自然生態領域頗為知名、熱愛小動物又實際參與環保活動,還是個會上電視、網路上也有流量的值得敬重的學者。  妻子瑪利亞竟然對這樣的丈夫痛下殺手、事後又冷靜報警自首、被捕後幾乎不為自己辯護、也對精神鑑定的醫生大小聲,讓檢方試圖給法官與陪審團一個瑪麗亞既殘酷暴力又別有所圖的壞印象。  另一方瑪麗亞在庭訊的過程裡,卻呈現了與外在大眾印象完全不一樣的丈夫形象與家庭生活的樣貌。

另一方面,陪審員珞蒂困在她一成不變、忙碌又枯燥的家庭育兒生活,在珞蒂的敘述裡,感覺她的老公似乎只是需要一個女人擔任妻子與孩子的媽這樣的角色,而沒有看見與尊重這個本體本身的意志與快樂。而珞蒂在這樣的觀感與生活模式下漸漸地枯萎、變得自卑,偶而不服氣地想起她以前是多麼勇於說出自己意見的自信女子。 而在12位陪審員裡,除去強勢主導感覺思考頗為古板的幾位、還有只關注自己事情的幾位,只有靦腆安靜的大學生傑克跟性感帥氣但偶爾粗魯的木工是她志同道合的朋友。  本書藉由瑪麗亞與珞蒂兩個妻子的視角,讓女性在婚後專職家庭主婦後、常常被丈夫以及社會對家庭主婦輕視忽略的情形貫穿整個故事,在<波麗與書的小天地>介紹此書的一文裡介紹的很好,也整理了書裡相關的、讓人看了不禁思考沉吟的句子,可以去看看。

整體來說的確是會讓人迫不及待想要繼續看下去的書,滿不錯的,會想推薦
但就如同開頭說的,檢方的一個攻擊論點,讓我整個想到其他心思被盤據,後來就有點融入不了劇情,因而就覺得還蠻能看清劇情走向的,幸好已經很後面了(笑)。 

 

以下討論有提到一點劇情,慎入

以下討論有提到一點劇情,慎入

以下討論有提到一點劇情,慎入

 

 

檢方請了一個證人出席,是在瑪利亞被捕後跟她談話的心理醫師,這個醫師在瑪利亞的眼裡高傲自大根本只是想要定她罪、而不是聽她說話。  檢察官跟心理醫師的一個主要論點之一,就是瑪麗亞聲稱她被先生各種可稱之為虐待的行為之下,並不是被囚禁、應該也不是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外在世界、甚至她也可能像報案一下偷拿丈夫電話跟外在聯絡。 那麼為什麼她沒有?  是不是因為她說的是謊話?    心理醫生跟檢察官強烈地攻擊了這部分,覺得一個好好的成年人,為什麼不懂求救、沒有嘗試尋求幫助?

這些話整個把我拉進看完陰影很深的真實案件採訪小說 [惡魔噬食的靈魂:北九州連續監禁虐殺事件]的感受裡。

看到本書檢察官跟心理醫師那些質問,忍不住想阿原來北九州這書開頭序言講得真的很重要阿,那本書的序談到為什麼該記者要把這樣殘酷的事情訪問記錄下來寫成書呢,序裡說: [我們必須正視黑暗,才有可能理解黑暗,進而在黑暗成形的時候清明地辨識黑暗,採取迴避、抵禦,或者尋求協助等應對方式。]   看完北九州這本書時,我覺得自己好像稍微裡解邪教信徒或是家庭受虐者沒有尋求幫助的心理。     北九州事件裡,原本都是一般人的成人們,為什麼就這樣聽憑兇嫌的指令,把自己的錢貢獻出來、把自己的自由、把家人都貢獻出去,為什麼他們有機會出門時不尋求協助、為什麼當有旁人質疑時他們還幫兇嫌講話、又為什麼他們聽從兇嫌指示虐待甚至殺害自己家人?    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力,被凶嫌循序漸進地完全摧毀了。     如果陪審員這本書是一個真實進行中的案件,我應該會想盡辦法聯絡瑪麗亞的律師,讓他知道日本曾經發生的這個令大眾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的殘酷案件,讓關注此案的人與陪審團明白一個長期被控制壓抑的人只是行屍走肉,最終很可能真的會無力向外尋求協助。

 

沉澱了一晚又繼續看完此書,對於真正兇嫌的身分不是很意外,因為對於這個人的敘述著墨實在太多了,因為提到一些很個人覺得不相關的事,就覺得有貓膩。  是說感覺這個人的設定不是很聰明阿,但想到的解決辦法倒是很犀利,只是這人找的幫手感覺迷人狡詐又有手段、卻在真面目露出後又讓人覺得明明就是個鋌而走險沒腦的笨蛋,前後的人設不一讓我好錯亂。  題外話,我原本看到快結尾時,還想說瑪麗亞跟真正兇嫌其實有什麼咧,結果沒有(笑)。

 

 

 

 

 

 

arrow
arrow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