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_ALBUM_書_230822_1.jpg

有天不知道為什麼想起閱讀完參雜各種澎湃情緒的"轉山",查了一下作者是否有出版別的書,發現了這本在2018年出版的走河。 有點意外事隔多年作者只有再出版一本,不過讀著讀著也就懂了,因為作者的文字就是必須要自己實際經歷那些風霜危險與苦痛,在精神身體都被各種衝擊現實揉捏之後才能產出。 因此作者在轉山之後,經歷了多年學術的生涯,30歲後數次前往印度、後來決意中斷博士課程,踏上了這段尋覓恆河源頭的走河之旅。

 


     內容簡介     


  1.從《轉山》到《走河》,見證一個作家驚人的成熟與飽滿。二○○八年謝旺霖的處女作《轉山》出版,臺灣旋即刮起「流浪風潮」,鼓舞年輕人紛紛踏上追尋自我的路上,十年間銷售十萬冊。之後他耗費八年時間,完成了《走河》一書。劉克襄說:「從《轉山》的好奇,一路吃力吃驚的探索,如今是《走河》的見學,把大河當成一本書逐字翻讀。同樣的逆天逆道,早就是不同的心境。《轉山》裡有許多「你」的成長和蛻變,《走河》是更多「我」的了悟和割捨。」

  2.屬於謝旺霖獨特式的旅行,從大河出海口上溯源頭,寫盡旅途中的試探、尋徑、前進、孤獨、執著、荒謬與驚險:恆河全長2510公里,謝旺霖以步行的方式,從河下游、河中游,終至溯源至4205公尺的恆河上游。蔣勳說:「旺霖的野心一定不止於「遊記」,《走河》一路書寫下來,他有許多話要說,跟自己說,跟遇見的每一個人說,跟念念不忘的人說。……旺霖一定會找到他自己的文體,在流浪途中,喃喃自語的文體,所有的風景,所有的山與河,都只是他跟自己對話的場域,可以是西藏的山,可以是印度恆河。」

  3.一則則沿河遭遇的故事,有如上演印度版的《怪奇物語》:謝旺霖筆下的印度眾生,即使只有匆匆的一面之緣,各個面貌清晰卻心思難測,究竟此人是死要錢的騙子或是真正的朋友?謎底未揭曉前,誰都無法看透,無形中也牽動著讀者觀看時的好奇心。另外,比起西藏行,他在印度似乎經常受到來自人的干擾,想求「耳根清淨」抑不可得,他也寫活了某些印度人逮住機會就死纏爛打、糾纏不清的韌性與黏功。駱以軍形容謝旺霖是天生說故事好手,讓他筆下的印度「充滿一種讓聽故事人,彷彿在小鎮戲院,挨近、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事的魔術。」

  4.走過恆河,那些看見與看不見的,都讓視野變得不同:承載了生老病死、感動與悲傷,看盡了貧苦富貴,真實虛妄的恆河,關注了印度的眾生後,他也找回最單純的自己,體悟到:「但願,但願流水能將這葉碎身的菩提,帶往我曾經行過的每一個地方。走向大海,或回歸到那始終仰望的天際上。」而這趟嶄新的旅程,如同林懷民所言:「無邊無際的印度式的喧鬧與污濘之後,與旺霖一起抵達河源的我,讀到這段禱告,心頭輕顫,而無法掩卷。」

 

mia素材 (31).gif

從轉山到橫河,雖然介紹寫說這本書見證了作家成長後的成熟與飽滿,但我覺得他還是多年前轉山那個在荒山野嶺中、順應自己內心各種衝突迷惘的思緒、執拗堅持、或是突如其來直覺而行動的那個年輕男子。  一樣很直率地寫出他旅途中對於所見所聞內心的驚惶迷惘或是掙扎、毫無遮掩或粉飾地述說對現代西方文化影響長大的我們來說,印度那充滿衝擊性的文化衝擊或是猥瑣卑劣的人性展現。

這本書看了滿久,睡前看個一兩篇一兩篇這樣,怎麼樣速度都提不起來,因為很多文字或是畫面需要慢慢地消化。 實在很難想像這麼疲累的苦行中,還有辦法紀錄下自己的旅途以及內心感受,在從出海口到源頭的旅途中,作者不只一次與死亡交錯,數次我看得心驚膽戰在內心吶喊說怎麼會做這個決定阿~~~~。

但有時候則是因為文字很美,忍不住反覆閱讀品嘗,想像著那畫面。
例如說這段描寫午後雷陣雨的情景,讓一切都彷彿歷歷在目:   "從地平線上一小朵白雲苞,膨脹成一叢巨大衝天的蕈狀雲,接著雲翳炸裂瀰漫了半面天際,一顆顆猶如照明彈的閃光驟然陣陣亮起,突變為一綑綑在雲帶間奔竄的電網,又變成一束束鬚狀的蒺藜,垂天劈在大地上,把鉛灰幽暗的天空,豁開一道道紅豔的傷口"。

 

在他筆下,印度的信仰種性文化以及觀光相關的亂象都栩栩如生,對於他描寫對於各種悽慘情景的乞討者時內心掙扎以及不知所措,讓我想起了在吳哥窟看到的畫面。  人類真的是很不擅長面對他人的苦痛,有種不知道眼睛放哪好、也不知道話要說什麼的惶然,有時又參雜了對自己所擁有的是否太好的自我懷疑;總之就是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他們,不給錢不給食物總有點良心說不過去,但心裡又知道給了這一點又能改變什麼,更何況還會引起周遭更多乞討者的爭搶無法脫身,而且還有些是集團運營這些人實際上也分不到錢只能繼續活的有如螻蟻。  總之太難了,只能倉皇逃跑,或是狠下心視而不見吧。

 

離題,偏文學的作家用字或許為了營造非生活感,偶而會把常使用的詞換個說法,例如不講"熱鬧"、而用"鬧熱",雖然的確也是有這用法(總之就是某個古人有這樣寫過),但我總是很容易被這樣的詞打斷閱讀的情緒,總之我個人對於文字用語的看法就是,這就是個拿來溝通的用具,至於讀音用字歷史什麼的,專家們自己開心研究就好,就不要逼迫一般人也要跟著了解吧。(感覺會被很多中文系討厭,笑)

離題二,封面跟內頁的剪紙很優美,還有描圖紙下的菩提葉葉脈的內頁設計真的是神來一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類 的頭像
    人類

    關於人類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