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年輕比較愛看文學作品時都沒什麼閱讀日本經典文學,可能對於那年代日本人追求極致的美學沒有什麼共鳴,只有印象這些厲害的作家怎麼每個都自殺(笑)。 金閣寺一書雖為經典文學作品,但大部分不難閱讀,讓人滿容易投入以第一視角自述故事的主角溝口的人生、看世界的方式以及內心所想。
內容簡介
金閣寺原名為鹿苑寺,西元1394年由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建造,因其金碧煇煌的外觀,湖中倒映出的金色樓閣太美,眾人稱之為「金閣」。1950年7月2日,一位僧人自焚並燒毀金閣寺,造成舍利殿被焚燬,這事件震撼全日本,此事件成為了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題材。
溝口是天生口吃、內向的孩子,從小父親就跟他說金閣是美的象徵,他在不斷思念、描繪其美而成長。後來他成為鹿苑寺的徒弟,得以每天看金閣,剛開始時毫無感動,但是戰時危機之下,金閣顯示了悲劇性的美;終戰時金閣又顯示了超然之美;溝口進大學後認識了散發強烈毒意的柏木,因為柏木牽線所以試圖與女人交媾,但是總是浮現夢幻的金閣,而充滿無力感,逐漸感到自己與金閣不相容,金閣之美似乎成為自己的宿敵,與師父之間的關係也惡化,因此決心只有火燒金閣、出奔一途。
在做好縱火的準備後,他又遭無力感侵襲……三島在這部作品中描寫青年僧侶的苦惱,以及對生存的詛咒,最後為擺脫美的觀念的羈絆,縱火焚燒了金閣寺。
疫情前走訪了京都賞楓,終於拜見金閣本尊。
但其實我以前一直不是很能領略金閣的特殊魅力,究竟是歷史因素、還是是因為三島由紀夫作品的影響、還是是因為金箔的熠熠生輝,才讓它如此令人愛戀呢? 但在看過金閣又閱讀完這本書後,金閣對我再也不只是美麗庭院裡金色的傳統建築了。 不過,覺得好像很多人真的把小說當真實事件了,現實中的兇手見習僧人林承賢自殺被救回後,他說的理由是因為「世界太亂」以及「為了向社會報復」才縱火(維基),但一般都認為是他的口吃與母親過度期許的壓力影響導致他的作為,並非本書寫的因為「美」這樣的理由。
書中的主角溝口因為天生口吃,對他的個性養成與交際大有影響,在整個故事裡可以強烈感受到他既自大又自卑的性格,他從小習於被人嘲笑遠離、卻心中自傲地覺得是自己主動將他人擱置在距離之外。 讀了以後能夠理解這本被譽為經典之作的原因,對於溝口內心的想法、看世界的方式、對所謂美的追求與執著、與他人交流的需求與排斥等等的描述,三島由紀膚慢慢地鋪陳堆疊溝口想法與個性是如何被塑造定型,讓溝口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立體且感覺熟悉的人物。 覺得他對溝口的人性描述很寫實,不少人也是如此活著,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個性的執著將自己一步步往死巷裡逼近,即使曾有逃走的機會,因為沒有自信自己值得美好或光明的人事物,也不肯相信機會的可能性。 用現在的說法說溝口就是內心小劇場超多,愛猜疑讓他與人距離更遠、愛預設立場則讓他更容易失望,形成惡性循環,慢慢地將自己推往縱火、與美同歸於盡的結局。
***
以下説説印象深刻的部分,敘述瑣碎不連貫請見諒。
在故事裡,溝口進了金閣寺之後,他的同期裡有一位家境優渥、有著長長睫毛面容清秀端正的同年男子名為鶴川,他從沒特別對溝口的口吃有什麼特別意見,在某日溝口質問他,月光下的少年笑著說是因為我真的覺得不重要阿,很純粹的美與單純透明的個性。 溝口認為鶴川「如實地把我灰暗的感情翻譯成明亮的感情」,我認為他是溝口唯一曾交過的朋友,他的存在讓溝口失衡的內心世界在那段日子裡稍微得到了控制。
但就在溝口戰後上大學後,他認識雙腳內彎、講話與行為都很惡毒的柏木,本來溝口勉強維持短暫安穩的內心漸漸失去平衡。我真的滿討厭柏木那個好辨又毒辣無情的言語與作風,但他的我行我素與強烈意志,卻輕易地感染與操控了他身邊所有的人,也是一種強烈的人格魅力。 溝口在柏木牽線之下認識了女性,想要發生關係卻屢屢不順、他認為都是金閣橫梗在他與女人之間......;性的不滿足以及自尊的受傷,更加劇了失衡的進展。
溝口強烈期待二戰的戰爭炸毀金閣這個也是我覺得很玩味的部分。
這種心態或許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情形吧,希望玉石俱焚的狀況自己發生,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有不可抗力的因素,沒了金閣,沒有美的步步進逼,就不用努力爭取成為住持、也不會不管做什麼都有金閣橫在我(溝口)與世界之間了。
此外,整個故事裡多是人性的各種骯髒污穢,而這些表面道貌岸然實則污穢不可見人的人,與美的對立、對內心的破壞,也是加劇溝口偏執的重要因素。
溝口童年時有晚跟病重父親、母親、母親的遠親共睡一室,母親與她的遠親,竟然深夜裡就在他們身邊發生關係。 發現兒子溝口已清醒的父親,用手擋住了他的眼睛,兩個人在黑夜裡默默等待一切過去。 而後父親因為清楚自己命不長久,將溝口託付給過往同期修行的金閣寺住持,但金閣寺住持卻是個私下嫖妓享樂的人。 諸如此類的事情不斷出現,而最後透過柏木之口,溝口得知鶴川與他的私下好交情與死亡狀況的真相,更是讓溝口感覺強烈的破滅吧。
這篇對於溝口對美的執著,用了我很喜歡的一段張愛玲的文字來詮釋、覺得貼切: 「像我們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借助於人為的戲劇,因此在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 未曾看過金閣寺的幼年溝口,聽過無數次父親對金閣寺的讚嘆、金閣寺的美,但被灌輸了金閣寺等於美的代表,金閣寺的美在他的心裡不斷膨脹、支配著溝口的內心。如果他是在對金閣毫無認識的情形下,成為金閣寺的僧人,他還會這樣對金閣寺的美有過多的幻想與將生活的不順都怪罪在金閣寺身上嗎?(但以書中溝口的性格,沒了金閣寺也會有其他怪罪的對象。)
***
前半其實都滿好閱讀的,直到柏木出現之後,兩人的對話既文學又禪學又像是哲學,有時候都要反覆閱讀、推敲咀嚼。 但整體如同首段所說,雖是經典文學小說,但不會太過文學而難以閱讀,是個親人的經典作品,推薦一讀,讀了以後應該也能理解金閣與金閣寺小說的魅力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