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69230624.jpg

回首人類文化的流感史,大家印象裡最知名的無非就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 過去了一百年之後,人類醫學的進步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了解病毒的存在、有了抗生素、疫苗、抗流感藥物、先進的電腦科技、大數據統計。然而,我們還是無法預測、掌控、治療流感,今年再一次地人類與冠狀病毒辛苦奮戰,世界亂成一團。

流行病學來說,醫學界一直在等待著1918後的再一次的全球大流行(pandemic)傳染病。
從一月底中國武漢正式公開疫情爆發至今(9/4),全球確診2620萬、死亡人數86.7萬,而這已經是是許多國家犧牲了經濟、生活自由、及國際旅遊自由換來的成果。

滿推薦這本書的,寫得很流暢不枯燥,從各個領域、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當年那場大流行,還有到今日世界的變化,跟疫苗、藥物、治療等等手段的利弊。不會太嚴肅艱深~。

本文文長~,順便聊一些自己的想法。


作者是資深急診醫師,美國衛生研究院(NIH)緊急醫療研究辦公室主任。所以也是第一線會面對流感、類流感疾病的醫師。 他講話真的很中肯xd,例如對於急診遇到了流感病患,他說他其實很少去做流感快篩,因為其實依靠的還是症狀來決定治療,不管是不是知道流感,治療都是不變得,那又何必呢?  至於流感疫苗跟抗流感藥物,作者也各別給了一個完整章節,把歷史演進、爭議、有無效果等一般民眾會想知道的資訊,清楚又簡單地呈現出來。


目錄

未命名.JPG


在閱讀此書、一邊想著現在的疫情的時候,我覺得不管什麼年代,跟疾病本身不相上下的棘手問題就是: 人們的不理智與恐慌。 一般來說疾病的應對對策應該要回歸於科學本身的研究,但民眾的過度擔憂會造成一連串的問題(搶購藥品、民生用品、情緒的恐慌、醫療的負擔...等等),更不要說參雜的政治經濟問題,還有這個年代快速的資訊傳播、與假消息的戰鬥等,都讓與疾病的戰爭更加的困難。  武漢肺炎爆發至今,即使是從歐美也開始淪陷開始算已經過了半年多,民眾的注意力跟耐心都消退了許多,越來越多反智的抗議遊行,反對戴口罩、對生活的限制、或懷疑疫苗別有意圖、此次疫情真實性等等。套句朋友說的,這疾病不但是篩選免疫力低落的族群,還是場智力測驗。
 

回到書籍本身,一開始先從現代難以想像的各種可怕流感療法開始orzzz,那時候的醫學其實沒什麼武器可以用,最主流的療法就是放血跟瀉藥,剛開始使用的****,因為對劑量的不了解,濫用程度超乎想像,想必其實不少人死在治療的副作用上。 這章節真的相當有趣,令人大開眼界orzzz,但也沒有辦法,畢竟這時候連抗生素都還沒有、也不知道致病原病毒的存在,很多病人不是死於病毒本身,而是其他感染性的繼發疾病。

應該相當多的人知道,其實西班牙流感這麼名字算是誤稱,現在的各方面考據出來可能的病毒發源地有三個,美國、****、中國。而當時被稱為西班牙流感,可能是因為資訊流通的問題,當時還在一戰,為了不打擊士氣,戰爭中的各國基本上對打擊士氣的消息都加以管控,而身為中立國的西班牙報紙當時大篇幅地報導新型的流感,因而最受人注目。   書中介紹了近代是如何想要揭開1918流感的神秘面紗,例如到永凍土中挖掘當時因西班牙流感而死的病患屍體,這件是我雖然知道,但看此書才知道這個過程也是命運多舛、相隔二三十年才真正完成,還有原來還有這麼多條件都要配合、才能真正取到有病毒的檢體。

 

但最有趣的,應該是對於流感的預測預防是否可行?  疫苗到底有沒有幫助? 抗流感藥物真的有減輕症狀治療流感的效果嗎? (6~8章)
流感的預測這個是最多讓我驚訝的地方,原來光是要蒐集到完整的確診數,就有這麼多要考慮的點、跟現實中難以施行的條件(例如醫療機構的忙碌程度、資金的問題)。至今為止,依然是沒有一個確定有效的預測方法、更不要說像是氣象預報一樣提早公佈要民眾預防了,(提早呼籲預防又可能造成假警報的問題,好依點是僅僅浪費金錢人力、壞一點是變成放羊的孩子真正疫情到來時沒人理政府)。

疫苗這個應該也很多人知道,流感病毒有三種(A、B、C),醫療界統整各種資料猜測下次要流行的病株,先做疫苗給大家打,然後再看有沒有猜對(被打)。 然而因為流感病毒多變狡猾的外觀,疫苗有效的程度其實有限、一直要更新。 現在武漢肺炎疫苗的研發,其實大家也是有這樣的擔憂(不知道疫苗打了有沒有效、有效了可以保護多久、會有什麼副作用...等等),但因為現在對這個新病毒還在了解中、目前也沒其他辦法、總是還是先想辦法做出疫苗來。  基本上還是鼓勵大家去打流感疫苗,有抗體的人足夠多、就比較能減輕流感的傳播,或是像是先前大家都很努力戴口罩勤洗手的時候,今年初冬天的流感跟腸病毒疫情較往年降的很明顯,也是能夠有效阻斷傳播鏈。

更有趣的是抗流感藥物,尤其是克流感的真相。 這個我覺得應該也不少人知道,就是其實病毒感染是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的、藥物基本上都是減緩症狀。 以生物化學、藥物學來說,現在抗流感病毒藥物依靠的是,把病毒感染細胞、複製很多分身要離開人體細胞的這個動作阻斷,研發克流感的藥廠當年廣告做超大、講得天花亂墜(有種台灣第四台廣告的感覺),將治療效果的侷限跟副作用雲淡風輕地帶過。 依目前的研究證據顯示,克流感需要在症狀出現後的48小時內服用才比較有效、效果大約是可以把病程縮短一日。  

作者在流感治療的章節也提到了,到底要不要退燒,這個一線治療的難題。 醫學上來說,發燒其實是身體免疫機制正常發作、適度的發燒反而有助於免疫系統的運作。 但是因為發燒真的很不舒服,大部分人還是會希望退燒。然而退燒後有的人覺得舒服多了就開始趴趴走,又更容易造成疾病傳播。  讓人忍不住一直想到健保制度下的台灣醫療,已經變成服務業的醫療前線,病人都會很多希望,希望照X光、希望快篩、希望抗流感藥物、希望退燒藥,但這些大多跟疾病本身治療是沒什麼相關的。 (BTW,如果是擔心"發燒燒壞腦子",其實說法這個是錯的~~  事實上是因為病源體的感染(病毒、細菌、黴菌)造成高燒、發生腦膜炎、嚴重的會導致死亡或嚴重後遺症;發燒這個症狀是感染的產物、而不是發燒造成感染腦子燒壞喔。 ( 很能理解發燒超不舒服想要降溫的想法,但建議要遵從醫組,如果服用藥物休息過後多久時間都還是在發燒,才服用退燒藥喔)


最後是最現實、但可能也是影響最大的: 。  醫療藥物領域早就已經是個龐大、盤根錯節、黑暗面深不可測的大型經濟體;甚至疾病標準的制定,都可能有藥廠的利益糾結。醫學期刊,也逃不了資金跟政治的影響。  因此醫療研究成果的報告,需要細細檢視研究者是否跟相關得利的廠商或團體有關係。  疫苗跟藥物的需求,到底是真的需要,還是被創造出來的呢? (所以這也是疫苗反對者的理由之一,覺得都是藥廠的陰謀拉~~)。   我只能說,以醫學上來說,如果族群中有足夠多的人有抗體,可以抵禦傳染,那就有機會控制甚至消滅傳染病。 這次的疫情,也有國家曾經想嘗試群體免疫(英國)、或一直嘗試群體免疫(瑞典跟日本,誤,但瑞典政府說我才沒有都沒有採取手段咧),但在沒有疫苗的情形下要足夠人口擁有抗體,真的是把人命來賭,賭說看醫學能不能把得病的人照顧好、賭看看醫療會不會崩潰。  日本與瑞典依靠的是民眾的高度自主配合度,雖然沒有像一些國家一樣疫情大爆炸,但說真的死亡人數、每十萬人死亡數都比鄰近國家高...。  

錢的問題,也會影響防疫政策,例如第一波歐美大感染時,各國措手不及(雖然明明亞洲都已經爆發兩三個月了,想必是以為這個感染會像前幾次一樣都僅限亞洲、他們只有零星案例吧......),各國相繼施行lockdown、限縮人民活動的時間跟空間來控制疫情,但也大大地傷害了經濟,現在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大部分國家都避免再次施行相同的手段,不然已經重傷的經濟、攀高的失業率,不知道會慘到什麼地步。  經濟跟防疫的難題,真的是個超級困難、動輒得咎的事情,各國政府官員想必下決定時都是考量多方面條件的妥協,人民可以做的就是盡量配合減少病毒傳播的舉動,才能儘快恢復日常的生活阿orz。台灣現在除了不能出國玩,室內人多要戴口罩,其實一般生活完全沒受到影響,但也可能因為過得太安逸,感覺都在吵些有的沒有的問題阿orzzz。

當流行病學與醫學界都在等待下一次的大流行時,問題不是大流行會不會來,而是來的時候我們準備好了嗎?醫學的進步與病毒的狡猾,誰輸誰贏?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至今九個月,這個問題還是有點難回答。 因為醫學的進步,死亡人數雖很多(已經破86萬)但似乎沒到一般人對西班牙流感那樣的橫屍片野印象的境界(所以還一堆白痴在抗議遊行疫情只是假的),但這已經是醫學竭盡全力、社會經濟個人自由上做出巨大犧牲後的成果了。所以,到底算有沒有守著呢? 現在大家引頸期待著疫苗的產生,疫苗若真的生產、能夠給人們多少保護呢?

 

總之滿推薦對疫情、流感有興趣多了解的人看這本書
(其實是想推薦大家都看疫苗藥物跟發燒那幾章XDD)

 

 

 

 

arrow
arrow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