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116236291.jpg

越來越難用的臉書,除了多到滿出來的廣告佔滿了頁面、神秘的觸及率令人摸不著頭緒,還有動不動就改版卻越來越醜的頁面,除了這些以外,在這個時代更重要卻也更不易察覺的個人隱私更是令人擔心。  看這本書到一半時真的覺得臉書好可怕,立刻把app移到比較後面的頁面,因為常常沒有要幹麻沒注意就自然打開滑一下看看。 

在臉書(喔現在應該叫Meta= = )對競爭對手強力執行「買不成就埋葬」(buy-or-bury)的原則時,這個已經囊括了全球80%社群網路收入、用戶多到強過任何一個國家人口數的網站, 要等待一個可以取代他的網站可能難度有點高,加上臉書又超級有錢培養了超多說客。  但這個世界變動迅速,昔日的手機王者Nokia、獨占電腦晶片的Intel早已風光不再,誰知道哪天現在的社群網站霸主哪天會易位呢?

 

     內容簡介    


(此段內容來自博客來)

 

為什麼你剛講完話,臉書就推播相關廣告?

為什麼假新聞橫行,合理貼文卻遭刪除?

這都是Meta集團擴大市占的商業手段!不計一切代價

 

《紐約時報》記者訪問逾400位

Facebook, Instagram, WhatsApp高階主管x董事x顧問x現職員工

揭露臉書如何操縱用戶、忽視隱私、迎戰政府!

 

  ★《紐約時報》每月暢銷商管書TOP 5

  ★ 普立茲獎National Reporting入圍作家新作

  ★ 即將改編為影集,由Netflix影集《王冠》女主角克萊兒.芙伊(Claire Foy)飾演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Meta集團囊括了全球80%社群網路收入,更與Google共同以1,350億美元廣告收入,壟斷全美廣告市場,為了達到如此成就,馬克.祖克柏在臉書設下了哪些讓用戶上癮的設計?

 

  本書是《紐約時報》記者追蹤十年來臉書內部決策的完整紀錄,作者訪談了超過400位臉書高階主管x董事x投資人x顧問x現職員工,可以說是讀者首次有機會一窺臉書內部的決策及衝突過程。你將能看見馬克.祖克柏及臉書工程師,如何設計演算法和網站結構,不擇手段提高用戶互動率;雪柔.桑德伯格如何早在十多年前,超越所有矽谷領導人,替臉書建立獨步全球的商業模式;以及臉書如何處理假新聞、煽動性言論,這些內部決策又如何形塑了現今的世界樣貌? 

  

  ►「人為干預演算法」:

  臉書曾雇用一群「新聞策畫者」,不斷調整演算法,決定你每天能在臉書看到什麼新聞內容。 

 

  ►「你被當成白老鼠」:
  臉書曾經刻意在70萬用戶的動態消息中投放負面新聞,研究用戶瀏覽新聞後的情緒反應。

  

  ►「買不成就埋葬」(buy-or-bury):

  競爭者一旦入侵臉書的勢力範圍,祖克柏就會下達「毀滅模式」──2013年臉書封鎖對手Twitter旗下短片軟體「Vine」存取臉書好友的權限,導致該軟體無法營運。

 

  ►「瘋狂併購、壟斷市場」:

  祖克柏買下間諜軟體「Onavo」,監看競爭者表現、找尋潛在收購目標,2014年WhatsApp以每日發送122億則訊息,超越Facebook Messenger 117億則時,臉書馬上買下WhatsApp,鞏固社群霸主地位。

 

  ►「監控用戶」:

  臉書曾開發稱為「Pixel」的追蹤工具,收集22億用戶的站外瀏覽行為,用來協助廣告商影響你的想法。

 

  ►「因人而異的言論審查標準」:
  川普有仇恨言論豁免權,臉書提供給政治人物的言論自由權利之範圍,和一般人不一樣。

 

  除此之外,兩位作者也針對Facebook多項重大醜聞,進行了仔細且全面的調查,帶領讀者深入臉書內部的聯盟和競爭、窺看矽谷和白宮之間複雜的政治角力……

 

 

    媒體好評    

 

  ★「涵蓋大量豐富細節,對於評估社交媒體對社會和民主的影響來說,本書非常重要……Facebook用戶也能更明白自己如何被臉書制約、操縱。」──《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本書將會證實讀者對Facebook最嚴重的懷疑,並提供詳細的日期與資訊,讀者獲得的快感將有如聘請私家偵探追蹤出軌配偶……作者檢查了所有Facebook公司領導、結構和問責制方面的缺陷,並串聯起Facebook內部的戲劇化決策和公司外部讀者所經歷的事件。」──《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本書是過去五年中,關於臉書出錯的時間、地點、原因的寶貴記錄。」 ──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馬克.祖克柏為了追求自己『連結全世界』的理想,讓全民承擔了俄羅斯駭客、大屠殺直播、抹黑競選所造成的代價,兩位《紐約時報》記者呈現了精彩且引人入勝的調查。」──《衛報》(The Guardian)

 

 

 

    作者的話    

 

  這本書訪談超過400人、共計1,000多小時,受訪者多為臉書的高階主管、離職與現職員工,以及他們的家人、朋友和同學,也有臉書的投資人與顧問。此外,還包括超過百位的立法與監管人士以及他們的助理;消費者與隱私權倡議者;美國、歐洲、中東、南美和亞洲的學者。受訪者都直接參與了所描述的事件,也有少數例子是受訪者從當事者的口中得知消息。書中提及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即是我們或我們的同事。

 

  《獲利至上》取材自從未報導過的電子郵件、備忘錄,以及與臉書高階主管有關或受其批准的內部報告。許多受訪者都提供了清楚的對話細節與當時的筆記、日程表,和其他讓我們得以重建與驗證事實的文件。由於聯邦政府與州政府正在和臉書進行爭訟,且受訪者的僱用合約中有保密協議,也害怕遭到報復,因此多數受訪者都不願具名,僅願以消息人士的身份接受訪問。書中闡述的事件,大部分都有獲得多人證實(包含目擊者或簡述該事件的人),讀者不應認為消息是由該情境的對話人所提供。即使臉書發言人否認某些事件,或否認本書對臉書公司高層的形象描述,我們也有多位對事件有直接瞭解的人士能佐證。

 

  我們之所以能寫出這本書,受訪者的重要性不可抹滅,他們讓自己的職涯蒙受風險,若他們沒有發聲,我們就無法完整地描述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實驗。這些人提供了來自臉書內部的稀有視角;雖然臉書宣稱其使命為創造一個「緊密相連、言論開放」的世界,但企業文化卻要求員工保守祕密,展現無條件的忠誠。

 

  一開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曾向臉書的傳播部門員工表示,希望能在這本書中傳達他們的看法,但他們卻不斷拒絕受訪。桑德伯格曾三次邀請我們到門洛帕克(Menlo Park)和紐約進行不留紀錄的私下談話,並保證未來還會有更長的訪談,但她一得知我們的報導具批判性後,便切斷了直接的聯繫。顯然,臉書某些未經粉飾的行徑,跟臉書的公司願景並不一致,也和她的副手角色頗有出入。此外,我們也被告知,祖克柏沒有興趣接受訪談。

 

 

mia素材 (35).gif

 

雖然一直都有各種臉書的負面新聞,但是身為以臉書為主要跟朋友聯絡或接收訊息主要管道的世代,也只能邊罵邊用下去,而且在不知不覺間感覺成癮嚴重,沒事的時候就是不自覺地拿出來滑一下,好像沒幹麻時間就過去了。

 

這本書裡藉由訪問多位內部及外部相關人士,呈現了臉書從開始壯大以後,內部行事與原則的變化。  臉書的成功在於洞悉人性愛窺探、愛分享愛接受注目的特點。  但臉書從無意處理到刻意放任衝突的貼文橫行、忽略找來的專業人士建議及調查俄羅斯滲透影響美國大選、併購或圍堵消滅可能對手、為了讓工程師自由開發新功能讓他們無管控地隨意取用用戶資料......等等,越看越心驚。 書中也提到了知名的[劍橋分析事件](這件事Netflix有拍紀錄片),敘述了臉書推出了一個實驗性質的插件、主要目的是加強用戶的黏著度開放讓外部使用客戶資料,但這個功能有相當大的個資漏洞,臉書發現要急忙關掉時早就為時已晚,

在臉書壯大之後,政治上需要"處理"的事情越來越多,於是臉書找來了雪柔.桑德伯格,前Google副總裁,政商關係好,很能補強馬克缺少的對外經營的部份。 雪柔.桑德伯格本身也是相當知名的人士,事業很成功、頗有聲譽。在相愛多年的丈夫離世之後,大受打擊的她再次站起來,出了[擁抱B選項]談論克服逆境,書寫她如何走出喪夫的傷痛,重新發現幸福的歷程,成為暢銷書,同時也上相當多談論性節目。 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對於一個本身事業如此成功、擁有理想、提倡女性工作平權的女性,掌管臉書多年臉書依舊呈現女性主管、白人以外主管稀少的現象令人意外,而對於她努力盡本分保護臉書、但隱瞞事實、犧牲了用戶權益的做法忍不住讓人皺眉,覺得不像原本外在形象那樣美好。

 

書中最讓我驚訝的一段是,近年馬克很明顯想要提升自己個人的形象,開始各種慈善贊助。書中從不同人口中提到他有點沮喪為何自己不是被受到跟比爾蓋茲、馬斯克同等級的稱譽(尤其在乎偶像比爾蓋茲),覺得為什麼大家都不注重臉書也是有發揮正向功能做好事的部份。 透露著一種對名望的焦慮。  有次被邀請去大學演講,他竟然說當初創始臉書,是為了做好事慈善的目的這類的,消息傳出去以後各方各種疑問驚訝(咪兔),誰不知道當初臉書的起因只是給男生評價女生外表而已,離臉書成立的年份還沒這麼久當大家都失憶了嗎,還是年輕一代可能不太了解所以選擇在年輕世代重新洗腦塑造形象???     

 

本書內容很精采、而作者描述也相當流暢好閱讀;每段篇幅適當、沒事時拿起來看個一兩頁,不會因為主題比較嚴肅讓讀者無聊或難以下嚥。  看到一半時我的臉書使用時間真的是大銳減,覺得臉書超可怕,從書中呈現的是,他們也不是沒有想過要維持一個良好的社群網站環境,但發現一片平合會讓用戶的黏著度降低、因此放任甚至刻意讓衝突訊息在臉書流竄。 而對個資保護、抵抗假帳號假訊息又做得不夠好。

 

總之臉書是真的越來越難用,其實現在年輕人也很少用臉書了,大多使用已被臉書收購許久已經變質的IG(這部分在書裡也有敘述)。 但更年輕的聽說也不是用IG,主要用tiktok、台灣用Dcard? (沒認識什麼年輕人不太了解xd)  個人是覺得估狗這種各方服務深深進入大家日常生活的公司比較不會被取代掉,但是像社群網站這種的就很難講,流行人心說變就變,期待有其他的網站可以取代臉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類 的頭像
    人類

    關於人類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