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3428abdc52ae89858fcfc1bda1b809c_34169428_230518_0172.jpg

忘記是看誰推薦這本,似乎也在書架上放了一陣子。開始閱讀以後,很快就沉醉在這本精彩的書裡。豐富的植物生態描述、對山林動物的期待與短暫相會的喜悅、對布農族文化的尊敬融入、還有流暢優美的文筆,簡直是健達出奇蛋(恩?),也太多驚喜集於一個作品裡了,非常喜歡這本書,大推。


     內容簡介     

     中央山脈海拔二千多公尺的迷霧森林中,若你找一個地方坐下——

  五秒鐘,你會發現眼前都是綠色黃色與泥土的顏色。

  五分鐘,你可能會漸漸發現,剛剛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綠色,其實是整片絢爛但色階各異的綠。有新芽般的嫩綠,也有豪邁地讓陽光穿透欣欣向榮的鮮綠,還有沉穩的深綠、帶黃的蔥綠、滄桑的墨綠。

  五小時,除了不同的顏色,你會開始發現,看似靜止不動的森林在這五小時內有各種風吹草動,生機盎然。

  如果是五天、五年、十年都在同一個地方,你會發現些什麼呢?

  這本書,就在說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從2008年開始跟著一群布農族長者,在一座森林裡探索、生活的故事。

  他先是大學登山社社員,山岳於他,是鹿野忠雄式好奇與探險的對象,偶然進入的地方。

  之後他是保育所研究所,孤身深入中級山森林,日程表上排滿了測量與動物痕跡觀察,此時山間成了他研究生態的地方。

  再之後,他在向布農族獵人求教的過程中,成為自然的譯者,試圖將布農族的狩獵禁忌、神話傳說、地名中的自然史知識,轉譯成眼睛可看、耳朵可聽、雙腳可走的一套物我關係。此時的山,是他成為「郭熊」、成為人的地方。

  這本書將帶我們看見整座森林。我們將會如同森林裡的複眼人,同時用許多雙眼睛觀察森林,有動物、植物、季節、人文以及個人反思的視野,而這些視角相互揉雜在同一篇文章內,形成對於這片森林的豐厚描寫,帶我們看見這座森林當下的樣貌,也看見現代人在山林中、在布農族獵人的身傳中,如何完成自我的建構。

 

mia素材 (36).gif

首先就先來個題外話,封面的設計很美,非常適合這本書的調性。開頭兩篇的序也很豐富,覺得好像感受道久遠的那年代博物學家發現新土地與生物的興奮感。看完推薦序與作者自序,也有點想找那些自然文學的書來看啊。

剛開始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很多台灣黑熊相關的片段,但就像作者說的他用自己的行走去體會台灣黑熊真的是瀕危生物的稀少,台灣黑熊在書裡就像是布農族的神話一般,大多時候是在故事裡出現、在樹幹上的爪痕與地上的排遺透露蹤跡,卻難以見到他們的芳蹤。 相反的,剛開始是滿滿又仔細地植物景觀描述,還有一般人進入山林看不懂的動物的語言,動物走的獸徑、留下的足跡與排遺、山豬摩擦的拱痕、還有各種動物包含台灣黑熊的爪痕。 在作者郭熊還有布農族人的眼裡,整個森林是難以想見豐富的生態詩,又是一首壯麗的交響曲,有太多植物動物共同組成自然的美景。

作者郭熊介紹自己從大一先從志工的工作開始踏入山林,愛上了山林的野外調查工作,再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山林間,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並且融入布農的生活,他們的故鄉也成了他精神上的原鄉。一開始他會問很多問題,布農的大哥們有時候會回答幾句、有時候又笑而不語,漸漸明白一切都要從做中學,在無數次的行程與營火邊喝酒,聽了很多故事、學會了布農族的語言、調整自己在山林間的步伐、了解他們看待山林動物的方式,對閱讀書的我來說,感覺郭熊真正也是個布農族的人了。

雖然現在工作的關係很少有時間爬山了,但一直很羨慕認得很多植物與讀懂動物行為與痕跡的人。如果與他們一同在山裡行走,應該可以學會很多東西吧~。 但我一開始跟作者的朋友一樣,很疑惑一個研究台灣黑熊的人,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在調查植物跟果子數量上,感覺好像植物系還是森林系的工作,讓我還翻回去書封確認作者是念動物研究的對吧(笑)。 不過看完作者的介紹也能理解,因為要了解動物的食物數量、分佈、增減,才能去推測動物的行為模式及遷移範圍。野外調查比我想像的更加枯燥與重複,許多時候在前進與休息,工作的時候就是反覆地檢查搜集紀錄。

讀這本書讓我覺得好像在看閃閃發亮的寶藏們,作者文筆不像是個單純科學研究的人,有時描述眼前所見、有時筆下隨著腦內的想像遨遊到遠方,詳細描述的畫面讓讀者在閱讀時好像就漫步在山林間看著深深淺淺富有層次的山林、好像就看到了平常根本不會注意到的各種跡象、又像是跟他一起坐在夜晚的營火間一邊喝個高山上更加美味的米酒聽著布農大哥們分享的故事。  極度享受的閱讀體驗,讓我閱讀的速度越放越緩,想要細細咀嚼品嚐他筆下的自然。

 

在山裡的時間很漫長又緩慢,我很喜歡有關於「時間感」那段的描述。

時間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所有經歷等待的人都知道時間是必須打破的觀念,時間感是人類從文明社會帶到山上之後必須第一個拋棄的東西。

.......長時間在山中等待動物會逐步脫離時間的束縛,放下那些生活之中必須存在的固定行程、時刻表。諷刺的是,想要拋棄時間,還真需要經歷過一些時間。為了打破自己帶到山上的都市結構感,前面幾天的行程我刻意用緩慢的速度進行。.......但是越往深山走去,腦中的結構感逐步重建,角色也開始切換,準備要從工作上的我、家庭中的我,轉換成真正享受自然的我。


 

還有在他已經融入布農族的思維之後:

我始終認為登山最終會學到溫柔處事。不必刻意趕路,別讓自己陷入過度緊繃、滿身是汗,避免過於急躁,放開心裡的糾結,坦然遊蕩於森林之間。放開自己,對山的感情反映在行走山徑的每一步伐之中,踏出穩健的步伐,讓腳尖先感受到森林的質地,既能避免滑落,也能減少對山徑的過度踩踏及對樹根的壓迫。 我在行走之間,不停思考如何和自己的身體溝通,也跟山溝通。

溫柔帶來從容。身體適應山徑的坡度,踏出最自然合宜的步伐,意識放鬆,便有餘裕品讀山徑上的蛛絲馬跡。在山徑被過度踩踏的地方,我能感同身受不到所受的傷害,試著以更輕柔的方式穿越。為了讓自己能輕盈地行走,融入森林之中,我會先觀察而後動。有時看見的是動物的足印,又或許是正在盛開的玉山當歸,溫柔地從我的腳下留到山間。

越是溫柔,行走就越顯從容。我從營火的點燃體悟到登山是一道人生哲學的命題。越是急促,越無法將事情完成,這是我從布農族的山林文化中逐漸學來的。


 

還有描述生火的過程很有趣、且讓我學習到很多生火的技巧:

有時候我感覺到生火就像是男女在戀愛中的相處,想要順利生起,必須準備好各種柴料,架好細柴。一開始得小心翼翼,細柴過度擁擠會造成缺氧,火苗就會熄滅,但過度稀疏則會後繼無力,最終也會熄滅。照顧火苗就像是追求心儀的對象,操之過急死纏爛打會適得其反,然而過於冷淡疏離毫無動作,也會讓機會從指尖流去。

當火種引燃細柴,瞬間熊熊燒起的火勢像極了熱戀期,經驗不足的人往往一見到火苗就以為已經成功升起營火,殊不知可能好景不常,隨著細柴燒盡,火苗瞬間消失,一切回到原點。

熱戀期一過,要維持感情除了保持適當空間,還得透過溝通。觀察營火彷彿是在與火對話。

 

如果是喜歡自然生態、喜歡那些森林裡的動物、或是對布農族文化有點興趣,或是單純只是想要享受不太一樣的故事,都非常推薦這本,讓人會想要收藏起來再次閱讀!

 

 

 

 

arrow
arrow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