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也好吃。 以為是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般的美味懷舊散文,原

去獨立書店看到在主打就順手買了,近年很喜歡這樣飲食文化的書,不過與其說是飲食散文、後半應該要說是純文字食譜,現在沒在下廚的我後面就咻咻咻快速看過。

 

      內容簡介     

  馬世芳能將過去的顏色寫得新,將當代的氣息寫得深,至於滋味嘛,吃過這些菜的我願毫不誇大地保證:真是也好吃。――黃麗群

  不論是想學能成為家的味道的料理,想共情自己生命中與家的聯繫,或是想領略一篇篇對菜餚背後心意的讀者,這本書都值得陪伴我們慢慢品味自家與他家。
  這是一本沒有憂傷也沒有炫耀,對於料理與飲食只是充滿了尋常日子和被愛過的成長時光分別的孺慕,安然的漫步之書。我是如此地羨慕……也以我的羨慕祝福著作家與每位讀者。 ――安溥

  一個饞人的自白,引你穿過時間,品嚐念想食物的幸福
  家傳百頁包肉、爸爸的酸梅湯、姑奶奶的茄餅、人生第一杯卡布其諾……
  21篇散文,追溯21個食物背後的故事、充滿滋味的記憶畫面

  一朝洗手做羹湯,領你進入廚房,體會創造美味的滿足
  一碗麵、一鍋飯、蚵仔雙味、大肉三鍋、小排四帖、家常六則……
  72道家常料理親手演繹,娓娓道來程序與訣竅,少的是小心翼翼的緊張,多的是從容頑皮的樂趣

  本書通關密語:很好看•很餓•不要晚上看
  好(ㄏㄠˋ)吃的胃口,好(ㄏㄠˇ)吃的心法,一次蒐羅

  自稱饞人的馬世芳,從疫情期間煮一碗麵開始,結合曾經的美食記憶,揉成他的廚房道理。廚房裡,他像個好奇孩子,興致勃勃尋找著好吃、好玩、好掌握的做菜樂趣。他鑽研,可書裡不寫他的鑽研;他講究,反而不那麼講究也好吃的招數書中經常可見。

  他做菜有一種彈性。不只是食材替換的彈性,做法上的彈性、難度上的彈性、心情上的彈性,加上絕好的文筆,構成他寫吃喝做菜時的獨特魅力。主持音樂節目時專業又精準的馬世芳,在廚房裡展露出自在寫意。

  吃,從來就不只是味覺的饗宴,細火慢燉的還有心靈的溫度。

  這是一本談吃之念想與重現的生活散文,不走食譜規格,保證引人入勝。部分菜色搭配照片,都來自馬世芳的飯桌。

mia素材 (30).gif

我並不曉得這位作者是誰,整體文筆不錯,敘述簡潔俐落、不會太過白話而繁雜。說起來讓人覺得很玩味的是,為什麼這些美食散文都是外省人後代寫的呢?(現在外省人這詞很政治不正確,不過大家懂意思就好),不知道有沒有很傳統台味料理的美食散文呢,改天該來書店找找看。

 

前面紀錄家裡長輩與在家幫忙的阿姨(讓人覺得他們家庭經濟能力不錯,那個年代可以請人特別煮食照顧家裡)記憶中的美食以及如何在台灣重現或是變出自己一派的美味,這部分與人相關的文字紀錄讓我覺得是本書最精彩的地方,但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前面幾篇最精彩,後面與人有關的篇章讓我覺得恩我好像也沒想這麼了解你的家庭(無禮的我)。 不過他們家過年大菜真的精彩,有些大菜不是難、而是煩,上一兩個世代或許因為經歷過什麼都需自己來的年代比較不嫌煩累,他們過年餐桌的確是讓人食指大動、令人神遊順著文字想像美味。

 

不過後半就漸漸都是一點點開頭小故事跟文字食譜了,我不太會做菜、都只會簡單的、加上這幾年跟老公工作太忙很少能一起用餐或時間很趕,所以這幾年已經不下廚。他的文字食譜,對我這種廚藝小白來說,有些字詞我不太懂實際上操作是要怎樣做,所以後面的篇章我很快速翻過沒細讀。

閱讀過程中不時想到「老派少女的購物路線」,如果喜歡這種美食散文,大推薦此書,不管是家人間情感描述或是當年家裡熱鬧的生活都讓讀者彷彿身處一室,而且我真的滿喜歡作者的外婆與母親的。美食與市場的描述更不用說,實在寫得太棒了,是近年不可錯過的好書。

 

要讚賞此書的封面設計,既典雅又也美感,浮凸設計模擬麵條感真是個聰明的注意,很喜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也好吃 馬世芳
    全站熱搜

    人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